外 公 周 诒 春

作者: admin
2013年01月25日

周诒春与贵阳清华中学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清华大学研究生王万福、唐宝心等校友8人曾在汉口计议办一所中学,籍以训导青年、培养民力、为宣传抗日,驱逐日寇贡献力量。后因战局恶化无法实行。闻悉热心教育事业的清华老校长周诒春先生受贵州省主席吴鼎昌之邀,正在贵州省任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长。1938年2月王万福等即去贵阳投奔他。外公非常支持这些青年的志向和准备吃苦的决心,慨然把筹划创校的重担放到自己的肩上。当即把省政府为他个人租定的住房让这些青年居住,并成立校董事会,亲任董事长。又恭请何辑五、任可澄、李宗恩、虞振镛等一些知名人士为校董。他亲自出面,向香港清华老校友们发动募捐,确定民间办学的方式,将校名定为“贵阳私立清华中学”。《唐宝心回忆录》中提到,在校舍施工的时候,“周董事长几乎天天到校舍的施工现场指导工作,遇不合格的施工,他便严厉批评,毫不留情。我们对他十分敬畏”。他自己还亲自动手搬过砖。1938年5月1日,贵阳清华中学正式成立。周诒春每到周日总是早早乘他的小车从贵阳到花溪。视察学校并与师生谈话,午饭常在虞振镛夫妇家中吃(周、虞两家是清华时代的老朋友,关系密切)。每次总是很晚才回到贵阳家中,风雨无阻,几无例外。在贵阳七年多的时光里,他的绝大部分休假日是在清华中学度过的。若说他用于清华中学的心血比用于省政府工作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并不过分。他一泄多年被迫离开清华大学的闷郁,把自己早年未能全部实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在贵阳清华中学加以进一步的延续和发展。
外公认为,教育可以超然于政治之外。为此他强调办私立学校,以避免政府干预。在贵阳清华中学的办学过程中,他一直坚持学校“私立”的性质,不要政府的津贴,办学的经费全部来自募捐,而且大部分是他亲自征募的。有人曾劝他去重庆找政府部门求得资助,以不至于总是零化缘。他却说:“我就是喜欢零化缘,不喜欢找大施主”。但在国民党时期,“教育超然于政治”也只能是幻想。特别是1940年初,三青团坚持要在清中成立组织。校方虽坚决抵制仍无果。无奈之下,在周诒春先生的支持下,才争取到由学校自己挑选学生入团,由学校自己派人当指导员的结果。第一批入团的十几人,都是由学校挑选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老师是相信他们的“学校意识”必能超过“党团意识”,才挑选他们的。当时,外公对共产党可以说是毫无了解,也一向不赞成学生参加政治活动。但出于对青年人的爱护,曾经几次营救过被捕的学生。
在教学方面,外公非常注重师资水平。他聘请过梅贻琦先生到贵阳清华中学指导。聘请叶圣陶、吴宓、顾毓秀等名家来校讲学。他强调教师所教与所学的专业必须对口。清华中学的创办人都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和研究生,虽然业务水平不低,但因他们中没有语文、生物、地理等专业的毕业生。他就专门聘请了开明书店编辑丁晓先任语文教员;清华地理系毕业的李良骐、王钟山为地理教员;清华生物系和中山大学生物系毕业的潘瓊婧、梁庆煜为生物教员。连体育、美术和音乐也要求专职教员来教。比如著名物理学家萨本栋的夫人体育家黄淑慎,苏州美专毕业的李宗津(后成为著名的油画家),校董李宗恩毕业于西南联大的弟弟李宗瀛(后为香港大公报的英文编辑)、以及后来成为李宗恩妹夫的程应镠(后为历史学家)也先后来到贵阳清华中学教书。李宗恩的胞妹李宗蕖也在贵阳清华中学代过课。周进校长说,当时贵阳清华中学的教师都是大学毕业,不少人还是留学归来的。我的母亲周珊凤自美国Bryn Mawr College大学留学回国后,即和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弟弟周耀康,冒险通过日本兵的封锁线,辗转来到贵阳清华中学任教。
不少早年毕业于清华中学的校友,都非常怀念他们在学校度过的岁月。曾任中宣部部长的朱厚泽曾经说过:“1976年总理去世后,‘四人帮’大搞反击右倾翻案风,人民日报尽是胡说八道的东西,我就不看报纸了。而干脆把自然科学技术的书拾起来了。我读了电子物理、电子线路,边看书边动手,装了台电视机,把图像调试出来了。有人奇怪问我是从哪里学来的。我虽然从1949年后从事政治经济工作,但是在贵阳清华中学学习的自然科学知识,使我可以自学科技书籍,这都是中学时代打下的基础。”当时,教师的薪金水平低于一般的学校。而且每班的导师(相当于班主任)除授课外,还要对每个学生的课业、操行、生活等各方面负责。尽管如此,教员们都尽心竭力地从事教学。其原因是学校的环境优美,民主气氛浓郁,尊师重教。课下师生们嬉游滚打,亲密无间,感情融洽、思想活跃,没什么界限。1941年,当时才十岁的王贵住读清中初中。有一次,因患病发高烧想家,躺在宿舍里哭。时任班导师的周耀康老师在学生们上晚自习的时候,到宿舍来安慰王贵,告诉他病好了就可以去上课,周六还可以回城看望父母。周老师用了一个多小时,给王贵讲了基度山恩仇记的故事。直到王贵情绪好转,脸上露出了笑容,他才离开了宿舍。九级学生陈庐山回忆,在一次清华文学会举办的文艺晚会上,美术课老师李宗津用纯正、流利、优美的普通话朗诵了一首诗。他的声调如此富于抑扬顿挫的韵味,字字句句抓住了在场老师和同学的心。也第一次让陈庐山明白了诗歌朗诵是怎么回事。正在他惊奇地感到这首诗似曾在哪里见过时,朗诵结束的李老师稍作停顿,低声宣告,诗的题目:《遥寄于拜伦》,作者正是初三学生陈庐生 。
有人说贵阳地处偏远。外公则说:只要学校办出成绩,自然会有人把子弟送来。当时,不少人慕名远道送儿前来入学。如老革命家李达,爱国将领戴安澜,后来起义的将领陈明仁,著名医师李宗恩、杨济时、朱章赓、贾魁,著名学者萨本栋、徐淑希、罗尔冈、吴泽霖,京剧大师梅兰芳等,都特意把孩子送到贵阳来上清华中学。不少华侨子弟也从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等地报考清华中学。
1942年至1944年期间,称得上是清华中学的黄金时代。我为我的前辈们感到骄傲,也衷心感谢70多年来为清华中学呕心沥血的老师们。看到了清华中学70年来的变迁。在操场的塑胶跑道上,在绿荫下,一个个年轻的中学生正在度过他们求学的美好时光。现在,清华中学已经建校72年了。听周进校长说,累计已培养了两万多名毕业生。他们当中有戴复东、卢良恕、屈梁生、萨之唐等院士;有曾经担任过中宣部部长的朱厚泽、青年科学家唐伟、原国家射击队总教练张衡等知名人士。先后有数百名学生考入了北大、清华等名校。很多毕业生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和骨干分子。贵阳清华中学正向省级一类示范高中迈进。我想,我外公的在天之灵如有知,也会为清华中学的今天感到无比欣慰。
——待续——

类别: Uncategorized | RSS 2.0 | 评论 |

0 评论

发表回复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 Widget Area

    This is widget area, add your widget here from your widget on appereance on your admin pa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