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城华人人物速写系列之钱少敏——翰墨丹青写春秋

作者: admin2
2019年11月15日

作者:罗雯

前言:在印城定居多年,忽然就有了撰写一个华人社区人物系列的想法。这种想法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更为强烈的冲动。我想肯定是这些人物身上有种特质触动了我,让我喜欢,让我仰慕,让我不得不拾起笔来,试着描摹他们的人、他们的故事和他们的精神世界。

如果说骨感的现实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渡过最初的艰难,丰盈的物质也需要丰满的精神匹配,以避免堕入平庸无聊的陷阱。就这样,每个踏上移民征途的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探索着自己的道路,寻找着适合自己的定位契点。在异域他乡不同的文化生活背景下,这种寻找注定是冲突中求融合、妥协中求坚持的一个漫漫过程。

印城的华人社区无疑是群英荟萃,卧虎藏龙。这个人物系列要讲述的人就在我们当中。和我们一样,他们喜过我们的喜,痛过我们的痛。希望这组浮光掠影的人物速写,能够让读者一窥他们走过的道路,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引起心有戚戚的共鸣,让读者为自己前行的道路点亮一盏灯,即便是微弱如豆。

 

小楷 笙賦

钱少敏 小楷 笙赋

多年前就听闻印城华人中有一位书法造诣极高的钱先生,后来虽有几面之缘,却从未见其墨宝。今年四月无意中看到先生用小楷写的景福殿赋,瞬间就被震撼了。人言大字不易,小字其实也难写。因为字小,行文提笔、钩折辗转需要很强的控制能力;又因为字多,布白结构上更是讲究,否则一味整齐却流于呆板;最难得的是小中又现大字的神韵风采,所以小楷很见功力。笔者对书法是没有什么研究的,但记得当时不由自主地感叹说,看了钱先生的字,不觉心驰而神往矣。于是斗胆提出采访钱先生的想法,没想到钱先生豁然应允。

 

鸿蒙初辟 爱上书画笔墨

11_行書戴叔倫詩_2

 钱少敏 行书 戴叔伦诗

钱先生全名钱少敏,字淳,生于浙江杭州。杭州素有文化历史之名,吴越、南宋两朝都曾定都于此。因为地理便利,商贸发达,城市繁荣,历史上的杭州逐渐演变成为中国精致文化的代表。琴棋书画,诗酒茶花,杭州有着自己独特的“士族精神,书生气质”。这种得天独厚的人文气息潜移默化中在钱少敏的身上和他以后的艺术道路打上了永久的烙印。

钱少敏的的父亲,钱伯贤,是一位资深书法家。钱老先生启蒙于钱氏家族学堂。学堂的私塾先生字写得极好。学堂里每天上午背诵《三字经》、《二十四孝》,下午描红临帖。后来各种变故,钱老先生还是牢记老师“一日不练,三日不补”的教导,常年坚持,临池不辍。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钱老先生入省政府机关任职,负责文案工作。当时有规定,档案材料只能用钢笔和毛笔存档。这好比老鼠掉到米缸里,老先生真是乐在其中,坚持只用毛笔抄录各种档案,直到退休。据旧时同事回忆,老先生用毛笔写字,一点也不比别人的硬笔慢!

钱少敏还记得,小时候父亲用小楷抄写了《老三篇》, 挂在家里墙上 。墙对面正好是他的床。他每天都会看上好几遍,渐渐地对书法产生了兴趣。刚上小学,父亲就送他一只羊毫笔,一本柳体的雷锋日记字帖,还有毛边纸。就这样钱少敏开始临砚练笔。那时候他每天练六十个字,父亲会帮助他分析笔法和结构特征。过了半年左右,钱少敏的书法就有了一点基础了。

 

 

因缘巧合 得名师指点

两年后,钱少敏的书画生涯在历史的变更中发生了很大的转折。

五、六十年代,中国和日本还没有建立邦交关系。对日本,中国政府推行“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针政策,为了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中日民间文化、贸易交流日渐丰富。 因为地理位置,杭州作为东南文化重镇,历史上对中国文化东传起到很大作用。杭州对一衣带水的日本书法界的影响亦是深远 ,这从唐代褚遂良,孙过庭,到宋代禅家心法墨迹对日本书法的影响可见一斑。

13_隸書條幅_1钱少明 隶书

1971年,日本书法界向浙江外事办公室提出和杭州进行书法交流的意向。那时候文化大革命已经进行了几年,许多传统和文化都被打倒抛弃,哪里还找得出什么青少年书法人才用来交流。于是,浙江外事办一方面和日本定好协议,将书法交流安排到来年举行,另一方面从全杭州各个小学紧急选拔了三十几个小苗苗,集中在杭州青少年宫培训。因为已有的书法底子,钱少敏也被遴选其中。

在中国,一切可能有外事影响的事都是大事,所以派来教这帮小毛孩的居然是书法前辈沙孟海先生和他的弟子们。1971年,沙孟海先生时年七十有一,早已是纵横书坛的泰山北斗,于语言文字、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都深有研究。钱少敏现在还记得自己喜欢去沙老师家,帮老师烧茶倒水研磨,执弟子礼。说到这,钱少敏还忍不住得意地说,“以前这都是他夫人的事,后来都被我包办了。”

在名家的熏陶指点下,钱少敏先从颜筋柳骨开始,后学苏东坡,兼习古代诸家碑帖。当时书法培训班的同学来来去去,只有钱少敏一头扎进书法的天地里,前后跟随了七八个老师,潜心研习了多种书法风格。

钱少敏的父母也非常支持他。父亲有空就和他一起学习研究书法。他遇到困难的时候,父亲鼓励他;他偷懒松懈时,父亲督促他;他有成绩的时候,父亲为他高兴。母亲更是对他每天练书法的时间管得狠狠的,一分钟也不放过。那时,钱少敏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好,但是父母总是挤出钱来买纸买字贴。他家附近清泰街上有一家古文书店 ,父子俩就是那里的常客。有时淘到一本满意的字帖,两个人都会高兴好一阵子。书法这个共同的爱好,成为父子俩精神和感情的纽带,贯穿了钱少敏的一生。

这样一直坚持到了1978年,钱少敏的书法基础也在数年如一日的苦练中一天天夯实。

 

修身养性,悟做人治学之道

在多个老师之中,钱少敏受朱关田老师的影响最大。朱关田是沙孟海的五大弟子之一,后来成为江浙书法界的带头人,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和西泠印社副社长。据说朱关田老师自幼喜好书法,为学书法,“以瓦钵当砚,清水为墨,方砖代纸,棕帚作笔,废寝忘食”。说到他的影响,钱少敏肃然起敬,“我现在都记得,朱老师经常对我们讲,做任何事情之前,先要学会做人 。”

2_夕歸_ Returning Sunset_2

钱少敏 国画 夕归

钱少敏最先研习的是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字。柳字清爽秀丽而又法度森严,深得他的喜欢。所以当老师建议他转学颜真卿时,钱少敏不甚理解。老师就跟他讲了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和背后的故事。

颜真卿是唐朝的大臣和书法家。无论为官做人,均刚正不阿,忠义坚贞。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谋反,颜真卿联络其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然“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颜杲卿及其子季明先后罹难,颜门一族三十余口亦遭杀害。后颜真卿命人寻访得到季明的首骨。《祭侄稿》就是颜真卿为季明骨归追写的祭文。

钱少敏说,“颜真卿是在悲愤万分的心情下写下这篇稿文的,从启首到结尾,你可以看出,其情怀起伏而笔势磅礴,是典型的人书合一的代表。”按元鲜于枢评,《祭侄稿》是“天下第二行书”。

再临颜字时,钱少敏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颜字的书法美和颜真卿的人格美从此驻留在少年的心中。

聊到另外一位书如其人的书法家,钱少敏显得有些激动,那就是有道“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大文豪苏东坡。当代知名文化学者于丹曾说过,有一种生活态度叫苏东坡。想一想他的一首定风波,“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启示和顿悟了多少古今人物的人生。“我喜欢苏东坡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在他的笔下,生活是一片灿烂。”钱少敏接着说,“苏东坡纵然一生坎坷,几经贬官放逐,但是你看,他在文学和书画艺术上依旧能精进大成。”

显然,钱少敏从书法中找到最好的诠释。自然而然,他转到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顾名思义,此贴是苏东坡在寒食节见景所发,词意苍凉,但其坚韧豁达的性格却籍以书法跃然纸上,通篇起伏跌宕,笔势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毫无颓势,成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用钱少敏的话说,苏东坡的字力啊,就是十二级台风来了,也吹不倒。

作为反例,钱少敏多少有些不屑地提起明朝的董其昌。董其昌可是连康熙皇帝都最爱的书法家啊,康熙还曾亲临董其昌的书帖。可是钱少敏却摇摇头,“这个人啊,多次出仕入仕,一生穷思只是为保存自己,从不为百姓着想,倒是活到八十几岁。他的字看起来华丽流畅,却有虚怯之意,你仔细看看,没有风吹,都会倒!”

说到这里,钱少敏直视着我,一顿一顿地说,“你知道吗,这些内在的品格,平时也许看不出,一旦有什么事情或大事件,就会表现出来了。”

就这样,钱少敏一边浸淫书法,在艺术的道路上潜心探索,一边磨练心智,从中领悟治学做人的道理。

 

意气风发,正当少年时

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第一次出访中国。3月,杭州书法班又挑出6、7人集中培训,以支持这次重要的外事活动。最后,钱少敏和另外一个同学的作品被选送到北京,参加了9月的中日文化展览。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首脑在北京签订了《中日联合声明》,宣告两国邦交正常化。1973年,钱少敏再一次参加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后首次书法交流表演。

自1973年起,钱少敏多次受日方邀请去做访问交流。不同于现在财大气粗的中国,那时候,国家真的没钱支持这样的文化学术往来,往往是作品送到人未成行。1975年,日本岐阜市决定自己一方出资发出邀请,钱少敏才得以和自己的书画作品一同出访日本。1979年,杭州岐阜正式缔结友好城市。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全中国百废待兴, 学校教育也开始走入正常轨道。为了配合学生习字,1977年,浙江人民出版社联系上年仅16岁的钱少敏,希望他能配合出一本字帖,作为学生临摹的范本。总共花费了6个月, 这本由钱少敏全部亲手书写的《贴》 出版问世了。《贴》很成功,首刊就发行了120万册,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钱少敏获得出版社支付的80元人民币,是对他写贴的工本费的补偿,没有任何版权,如今这是完全没法想象的。不过当时这对钱少敏的书法追求是一个极大的肯定和鼓励。

 

 

 

 

 

 

 

 

 

造物弄人 文科生变理科生

1978年,命运再次扭转了钱少敏的生活轨迹。

钱氏一门两个兄弟,哥哥比钱少敏大两岁。按文革时的选留政策,两个人中间最终需要选出一个人上山下乡。钱妈妈以一个母亲的敏感和智慧,做出一个勇敢的决定,报名让弟弟钱少敏下乡。因为年纪未到,钱少敏初中毕业在家滞留了一年。果不其然,到了1978年,全国基本取消上山下乡,钱少敏得以留下,参加全省高中招生。

这时的钱少敏因为多年习字学画,国学底子已是很密实,加上喜好,文笔功夫也很好,初中时就在全杭州作文竞赛中得过一等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妥妥的一枚文科学生。岂料,第一届高中招生,杭州二中只招办四个理科班,而且竞争十分惨烈,十之取一。因为害怕再失去求学机会,钱少敏也报了名,并且一举成功,进入高中,从此走上理科生的不归路。

在文化大革命中,浙江美术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关闭了书法系,尽管于1979年率先恢复了书法史论研究生,但是本科专业却一直没有及时设置。高中毕业时,钱少敏再次和书法专业擦肩而过。

钱少敏考入杭州大学生物系。研究生毕业后就留在杭大教书。除了搞好本职工作,钱少敏继续醉心于中国字画世界。他的艺术造诣越来越高,在江浙书画界的名气也越来越大。1987年,由朱关田带头,钱少敏帮忙筹划,成立了浙江省(中)青年书法家协会,钱少敏担任第一届协会副秘书长。

 

负笈西渡 东方遭遇西方

1988年,因为各种原因,钱少敏和全家移民美国。多年生活在美国,钱少敏居然没有很大的不适应。他说,“在西方的价值观里, 我分明也看到对良和善的肯定,对忠诚的褒扬和对背叛的鄙视。”

钱少敏也学过一阵子油画。以一个艺术家的敏锐,他发现,东西方文化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尽管表现形式和技巧会有很差大别。他举个例子说,“中国画是以写意来表意,西方画虽说写实,比如人物肖像的面部表情,也是很讲究意境的。”

这多年过去了,最让钱少敏不适应的居然还是饮食。他无奈地笑笑说,这里的食物就是吃不惯啊。家乡的味道成为他永远跨不过去的乡愁。

 

文化传承 一片冰心在玉壶

无论多忙,钱少敏都没有间断过书法练习。随着造诣的加深,他逐渐从研习临摹更多地转到个人创作中。

基于多年的修为,他出版了《唐柳公权玄秘塔碑及其笔法》,全面介绍柳体的风格特点,是一本学习柳体楷书的极佳教材。2015年,他和八十有余的父亲合作了《钱伯贤钱少敏书法作品集》,为一世的父子情缘做了个很好的总结。钱少敏的书法造诣也受到更广泛的承认,他的作品在华侨书画展中得到一等奖。

近两年,钱少敏更是立下宏愿,要用小楷写尽天下赋。赋是介于诗和文的一种古典文学体裁,有多种体式。有人认为赋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代表汉字和汉语优势与特色的文体。现存的各类赋文大约有几百多首。这是一般人想都想不到、想都不敢想的浩大工程。钱少敏的目标是2022年完成,分上、中、下三册出版。

中国书法集千年之大成,展现了以笔画为线条的独特艺术。在异国他乡的这么多年,钱少敏也默默地尝试着推广,让更多人了解这门古老艺术独特的美。

在印第安纳大学和印州艺术中心,钱少敏曾举办过书法赏析的系列讲座。一时报名者众,谁料,第二次,人就减少了一半,最后,只有一个美国小伙子坚持着。几年后他也放弃了。钱少敏很好奇,专门去问他为什么。小伙子也很无奈。原来,缺乏中国文字的功底,坚持下去实在是太难了。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华人社区里。中文学校第一年增设书法课,一时人患,开了两个班;第二年,居然一个人都没有了。面对这样的现实,钱少敏没有气馁,更多是反思。

临帖本是中国传统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练字需要凝神静气,正身正心,所以,书法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法门。在古代写字有多重要呢?董其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董其昌早年参加乡试,明明是第一的锦绣文章,因为一手烂字,硬被考官批了个第二。痛定思痛,董其昌才一门心思开始练字,其人也是天赋高才,又一次参加会考,他高中了进士,并因书法、文章优秀进入翰林院,从此开始了开挂的人生。

现在的中国也都找不到这样练书法的环境了,尽管近些年来书画被炒得很热,按平尺卖几百几千。过快的生活节奏,过多的依靠键盘输入,大人也经常碰上提笔忘字的事。说到这里,钱少敏也有些怅然,“书法的未来说不定也像京剧一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了。”

尽管如此,钱少敏还是守着自己的一隅,坚持在中文学校开班。经验让他采取更为迂回的方法。中国画比书法容易上手,也容易受大众喜欢,那他就从国画入手,大人比小朋友更喜欢,那他就大小学生都招,几年下来,慢慢上课的人多了起来。上课的时候,常常有人走过来问,还可不可以插班,钱少敏却总是说,“可以可以,不过这期不行了。”为了保证质量,他坚持一个班就限招八个人。

钱少敏待学生是极好的。每年回杭州,别人都是带回在国内淘给自家的东西,他却是整箱整箱的背着毛笔、毛边纸、宣纸,还有绘画颜料和工具,回来给他的学生上课用。有的人问,可不可以就在网上买,他说,“不行不行,我知道在哪里可以买到好东西。”学生开始有了作品,他的十八般武艺也都拿出来了,为他们刻印章,教他们题款,加盖印章,为他们托画裱画。看到最后像模像样的作品,学生们劲头更足了。

作为一个造诣深厚的书法家,钱少敏却从来都毫不吝啬地用他的艺术帮助周围的朋友,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有一次,印城一个人的母亲去世了。死者的亲人想按照中式灵堂的布置追悼亲人,需要一条大横幅放在灵堂中间。这个人辗转托人找到钱少敏,问他可不可以帮忙。且不说擘窠大字多难写,大字最怕是上墙。钱少敏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他要求先去现场,认认真真量好尺寸,然后又为了最佳视觉效果提出两边字大、中间字小的设计,最后找来一块大黑布,执自制的三尺多长的大笔,一挥而就。字出来的效果很震撼,在场的美国工作人员都看呆了。

朋友说,钱少敏对人的好就像春风化雨般的温润,沁人心脾。

2018年,一群七七级、七八级的朋友们策划了一个聚会,印城有一百多人参加。主办人找到钱少敏帮忙准备名签。钱少敏依旧是二话没说,很快把名签交上了。当天聚会上,名签挂在每个人的胸前,非常的别致,聚会上的人都很赞赏,我的一位出席活动的朋友也很高兴但没怎么在意。后来才听别人说,那些名签都是钱少敏一笔一笔写出来的,花了好几个小时的时间。

而做这些事情,钱少敏从来都只有热心,没有接受过任何报酬。

“庆幸有钱少敏,他国学底子厚。我在写书整理档案材料时,遇上认不出的手写的繁体字时都找他,他都很快就帮我解决了。”《亚美导报》的社长说,“我们报纸的题头也是钱少敏书写的。”

半个世纪的书画缘,对于钱少敏,书画已经不单单是自己艺术理念的载体,更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是他心灵的依托和慰籍,也是自己人生价值的见证。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笔者用钱少敏最热爱的苏东坡的词作为本次人物采访的结语,祝钱少敏在书画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深更远。

 

后记

很幸运,在他最好的年纪认识、采访了钱少敏先生。他就像一例细火慢煨出来的火候正好的汤,清澈浓醇,又热度正好。感激钱先生,准许用他的故事作为本人物系列的开篇。钱先生不仅是贡献了他的人生故事,而且指导笔者走过生平第一次写作的过程。这两方面于笔者都很重要。钱先生认真严谨的态度也给予笔者极大的鼓励。可以说,没有钱先生的相助,笔者不可能这么快地投入到写作中。钱先生非常自谦,多番推辞,经笔者再三恳请,才答应下来做首场人物,再此谢谢钱少敏先生的支持。

类别: 标题, 文学欣赏 | RSS 2.0 | 评论 |

0 评论

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 Widget Area

    This is widget area, add your widget here from your widget on appereance on your admin pa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