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 耶路撒冷

作者: admin2
2016年08月19日

 

 

 

 

 

 

 

 

 

 

 

 

 

图、文/平氚

耶路撒冷对于我来说应该算是一种特殊的情怀。很久以前看过一个关于死海古卷的短篇小说,里面将耶路撒冷描述成了一个冲击灵魂的矛盾体,加之作者的另一部小说是我青春期时最喜欢的作品,几乎奠定了我三观的基础。于是之前选暑期课的时候在中意的意大利油画课和以色列之间反复纠结了许久,最终还是选择了以色列。

 

你好,耶路撒冷

飞机10小时,时差5小时。飞机即将降落之前,可以看到整个特拉维夫,城市规划齐整,现代化的建筑,倒是个漂亮的现代化大都市。下了飞机颇费了一番周折,才坐上了去耶路撒冷的小巴。这种叫Sherut的小巴一辆可以坐10个人,定点从特拉维夫开往耶路撒冷,至于进入耶路撒冷以后的具体位置,每个人可以自己决定,司机会一个一个按顺序送到乘客指定的地方。坐上车之前,告诉司机去希伯来大学,司机用口音很重的英语告诉我希伯来大学有两个校区,一个南一个北,问我去哪个。没仔细看通知的我整个人都懵了⋯⋯情急之下,我请求司机随便把我扔在一个顺路的校区。于是一个小时之后,司机把我扔在了其中一个校区,开着小巴走了。下了车以后拖着箱子好不容易过了安检进了校园,才发现自己走错了。欲哭无泪的我只能拖着箱子找了个附近的公交车站坐上了去往另一个校区的公交车。耶路撒冷的公交站牌绝大部分都是希伯来语,我连比划带给司机看手机地图解释我要去哪,然后掏出一大把硬币让司机自己拿出需要的金额买了票。大概是因为并不是早晚高峰,车上的人并不是很多,我拣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了下来。过了两站上来一个穿军装的帅哥,扛着一把看起来很厉害的步枪。虽然美国是个允许持枪的国家,但是看到的更多的还是小型的手枪,第一次看到这么大型的枪支,还是心里一抖。然而环顾四周,发现大家却都是一副司空见惯的样子。大抵这就是耶路撒冷给我的第一印象——掩盖在战争穹顶之下的和平。

我的坏运气并没有持续太久,到了学校办手续倒是一切顺利。希伯来大学的校园很漂亮,坐落在山上,从教学楼望出去可以俯瞰整个耶路撒冷城。天气好的时候,可以隐约看到远处约旦的山脉。

放下行李,和室友去附近的超市买了这一个月要用的抹布、清洁剂、拖把等等东西。超市里的水果卖相并不太好看,脏兮兮的完全不像波村超市里的干净规整。饱受时差困扰并没有什么胃口的我还是买了一盒葡萄。回到宿舍洗净葡萄尝了尝,倒是意外的好吃,味道酸甜浓郁,正好给萎靡不振的肠胃打了一剂兴奋剂。

自此,为期六周的以色列生活,正式开始了。

你好,耶路撒冷。

 

令人动容的哭墙

耶路撒冷古城是我选择在一个炎热的七月待在一个沙漠国家的全部意义。

耶路撒冷城真正的核心,大概就是被称作 Old City的部分了,也就是一般人说的耶路撒冷老城。一般能允许游客安全出入旧城的城门是坐落在轻轨 City Hall 站附近的 Jaffa Gate。

一进 Jaffa Gate就站着几个实枪荷弹的警察,隐隐的让人感受到一股暗流汹涌。据当地人说,旧城的治安不比新城,冲突也更多一些,所以在旧城里旅行的时候一定要格外的小心。或许是我比较迟钝吧,并没有太感觉到所谓的治安差和冲突。

旧城整个城区并不大,步行足以解决所有的交通问题。事实上因为山路狭窄而崎岖,大部分地方都是狭窄的小路,机动车也无法通过。街道两边是密密麻麻的商店,出售各种极具中东特色的小商品,比其他景点的专门纪念品店里的批量产品要有趣得多;而且价格不算离谱,可顺手买来作纪念品。

我的第一站自然是哭墙。如果说只能在耶路撒冷停留一个小时,只能去一个地方,那么我一定会选择哭墙。对于耶路撒冷这座城市来说,最重要的地标性景点莫过于哭墙。

顺着崎岖的小路一路向下走,10分钟左右就能看到一个不大的安检门,通过安检门再下台阶,便是哭墙。虽然安检的警察一个一个的装备齐全,倒是完全没有严肃的让人心惊胆战的架子,安检的时候很温和地指引我把书包放进机器,手机放在一边。其中一个还跟我用很不标准的中文说了一句“泥嚎”。

顺着通道慢慢的接近哭墙,感觉心里一点一点升起敬畏的感觉。本是粗糙的岩石质地的墙体被人摸的温润而光滑,大卫王的子孙们额头贴向墙面,低声的用古老的语言诉说着整个民族的血泪。原本以为哭墙的“哭”只是一种形容的方式,却没想到墙角下吟诵着经文的人竟是真的在啜泣流泪。墙体的缝隙里塞满了寄给上帝的白色纸片。

我虽是无神论者,从未感受过信奉一个超自然的存在是种什么样的感觉,但是真正看到哭墙的时候,还是无比的震撼。我曾经无数次在照片里看见过哭墙,或是雄伟,或是肃穆,然而如今真正站在哭墙前,还是被冲击的脑海中一片空白。

离开哭墙再走十分钟左右的路程,便是圣墓教堂。教堂本身是个规模极其庞大的建筑,但是真正的圣墓只有小小的一个。神父用极其不耐烦的语气催促着排队的人进入,离开,让人感受到一种旅游景点特有的烦躁。光是这一点,哭墙就赢得了更多的好感。

总体来说,耶路撒冷整个城市的精髓,尽在旧城里。宗教、种族、文化的矛盾与融合尽在小小的一方天地。

 

那些人啊

其实每到一个地方,最有趣的倒不是当地那些著名的旅游景点。所谓的名胜所谓的必须要去的地方,不过是走个到此一游的形式和用google就可以查到的历史。而真正见微知著的,是不同的人,和他们背后沉淀了几千年的文化。

中国人在以色列并不像在美国一样随处可见,不跟着旅行团独自闲逛的更是少见,所以顶着一张亚洲脸几乎等同于脑门上写了“我是游客”四个大字。加之外国人对亚洲脸的年龄估计总有偏差,有当地人跟我讲我看起来像十六七的样子,所以估计我的脸上大概写着的是“我是未成年游客”⋯⋯这样一张脸很大的好处就是没什么威胁力,安检的时候警察都不会多看我一眼,还会因为我一脸茫然的表情而很温和地指引我往哭墙的方向走,总体来说刷脸的体验还是不错的。

以色列人无论亚美尼亚人穆斯林还是犹太人都很热情好客,走在街上会碰见用各种语言和我打招呼的人。虽然我已经对于“靠你叽哇”和“啊你哟”见怪不怪了,但是听到“萨瓦迪卡”的时候还是嘴角忍不住的抽搐了一下。走在去教堂的路上,有个看起来十几岁的小正太非常羞涩的跑过来搭话,问我从哪里来,又问我多大了,我说你猜啊,他憋了半天脸涨的通红地跑掉了。作为颜控倒是有点遗憾,他长得挺好看的。

在旧城区溜达的时候碰见一个当值的兵哥哥,扛着步枪,戴着墨镜,非常英气。我战战兢兢地上前搭话,问能否给他拍张照片,生怕有什么言语上的冒犯被他一枪终结掉。万万没有想到小哥抬起墨镜看了我一眼,从原本靠墙的姿势站直,然后整了整手里的枪,摆了个pose。

旧城区复杂的历史变迁决定了其无法调和的宗教和文化矛盾,然而三方人摔摔打打了这么多年,却形成了一种奇异的针锋相对却又谁都奈何不了谁的局面。而这种奇特的局面又造就了彼此之间复杂的关系。在旧城遇见一个穆斯林小哥愤愤不平地跟我讲犹太人占据了他们的领土是多么的独裁和霸道,我反驳说你们几千年前就把人家揍得哭爹喊娘跑路连细软都带不上,都是本地狐狸,装什么聊斋。小哥歪着头想了想,若有所思地说唉好像也对啊。事后回想起来,他没砍死我大概真的是善待国际友人吧。

作为宗教圣城,很多耶路撒冷人是没办法理解没有宗教信仰这件事的。碰到一个犹太小帅哥问我是不是基督徒,我说我不是。小哥又问难道你是犹太教徒,我回答不是。小哥一脸敌视地问我难道你是穆斯林?我说不,我没有宗教。小哥无视了我没有宗教的回答,思索了一下,一脸恍然大悟地说,你一定是佛教徒对不对,你们中国人都信佛教。我说不,我信共产主义。小哥的表情变得十分疑惑,我紧接着给他讲,和你们一样,我们共产主义也是有圣歌的,然后给他唱了一段少先队队歌。小哥说你们的圣歌很好听啊,然后让我教他。不知道以后他会不会唱队歌给别的中国人听,想想还有些莫名的期待。

City Hall 的轻轨站旁边有个快餐店,卖些pita饼之类可以拿着就走的食物。每次出去玩因为总会回到 City Hall 坐车,就会在那里买点吃的垫垫肚子。大概是因为少见亚洲脸,去了两次之后小哥就记住我了。等车的时候他会送我一小碟Falafel(一种素的炸丸子)当零食,然后随便聊聊天。听他吐槽蛮有意思的,言辞犀利一语中的。

坐轻轨的时候上车需要激活车票,有次返程晚了赶上以色列的晚高峰,车上格外挤,我左看右看伸着胳膊就是够不到读票机。旁边站了一个扛着枪的兵哥哥,看着我左蹦右跳了半天,板着一张高冷脸冲我伸手,我一惊,还是把票递了过去,他帮我读了票,又递回给我,我用半吊子的希伯来语回了一句˙„‰,他嘴角抽了抽,没把持住高冷的表情,笑了出来。以色列因为全民兵役的缘故,大街上随处可见穿军装的姑娘小哥。扛着枪坐公交更是常态。

不得不说的是,由于中东地区处于欧亚的交接处,中东人的相貌也很好地融合了不同人种的优点,真可以说是“随便长长就很好看”的民族。既有高加索人种立体感,又不会因为金发白肤丧失了对比度而容易显得无神。如果说日耳曼帅哥是标准的冷淡禁欲系男神,那么中东帅哥更多的是一种性感而肉欲的美。外加热情好客的性格和大部分年轻人军旅生涯练出的挺拔身姿, 基本上达到平均线的随便拉出来一个都算得上帅哥。走在大街上还是挺饱眼福的。

祝福以后来的少男少女们可以有愉快的艳遇!

 

image-2 image-5

640

类别: 标题, 文学欣赏 | RSS 2.0 | 评论 |

0 评论

发表回复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 Widget Area

    This is widget area, add your widget here from your widget on appereance on your admin pa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