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成真——两位华裔女科学家研究新药成功

作者: admin2
2016年07月22日

文/李维华、黄念

编者按:近来,因为研究新药成功,刘玲和吕继蓉不仅成为印城华人社区的焦点人物,印州最大媒体IndyStar也对她们进行了大篇幅的专题报道。7月11日,《亚美导报》的专题采访在礼来公司的员工餐厅进行。成为“名人”后的刘玲和吕继蓉,与往日没有太大的区别,简朴的衣着,淡雅的妆容,尤其是言谈颜笑,平易近人,淳朴真实。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她们提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幸运”:“幸运在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了自己喜欢什么;幸运长大后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幸运工作中遇到很多人的配合和支持;幸运工作的同伴也是生活中最好的姐妹⋯⋯

采访结束后,一连几天笔者脑海里都是她们的笑容。将所有的成就都归功于生活的馈赠,如此感恩生活之人,生活怎能不厚赠之?

全球首屈一指的制药公司,研究的一个新药获得成功,对于非业内人士,也许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多了不起的事儿。不过,先别下定论,让我们一起来看三组数据:1,在全世界科学家研究的医药项目中,最后能成功进入临床试验的,比例不高于1%;在进入临床试验后,能够获得成功并得以投入临床使用的,不足5%;2,礼来公司(Eli Lilly and Company)是一家全球性的以研发为基础的医药公司,目前在全球120多个国家拥有4万多名员工。在它140多年的历史中,被FDA批准上市的药物总共只有24个;3,世界上3%的人深受牛皮癣之苦,而礼来公司新研发成功的Taltz®,对中重度牛皮癣患者的治愈率达到70-80%。

数据最有说服力,Taltz®的成功,不仅将给礼来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将给全世界无数牛皮癣患者带来福音。对于Taltz®的研发成功,有两位科学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她们是印州华人社区的女科学家——刘玲博士和吕继蓉博士。

 

幸运?

在研究药物这个失败率极高的领域,无数的科学家,无论多么勤勉努力,终其一生,都未能让他们的科研项目开花结果。刘玲和吕继蓉努力不懈,终于看到她们“孕育”的“宝贝”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我们是幸运的。”对于命运的眷顾,刘玲和吕继蓉满是感恩之情。

1997年,礼来公司组建了一个新的生物技术部门(Biotechnology Department),吕继蓉和刘玲同时应聘加入。这是她们的第一份工作,虽然二人都有其他的选择,但面试时Andrew Glasebrook 和 John Beals 的一席话,让她们开始憧憬“把实验室的发现一步步地发展成为一个可以治病救人的特效药”——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事情。

把这个梦想变为现实,花了整整19年!一开始时,她们有的只是一个想法,而这个想法来自她们细心的观察:一个免疫蛋白(IL-17A,白细胞介素17A)只有在发生炎症时才在病灶里有很高的浓度。那么,IL-17A也许参与了人体的非正常免疫反应,而抑制它是否可以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呢?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因为当时这个领域完全是一片空白。尽管如此,这一想法受到了部门主管Thomas Bumol的鼎力支持。她们先获得单克隆抗体,研究阻断IL-17A之后的生物效应,确认结果之后,又找到了临床适应症———牛皮癣。经过三期临床检验,最终证明,这一抗体对治疗牛皮癣有特效。

这个听上去简简单单的过程,实际上充满了坎坎坷坷。19年漫长的时间里,她们确实有好运。比如,她们在IL-17A的研究领域中领先一步,不但获知其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而且得到了最特异的单克隆抗体。下一步,就是要把这个抗体人源化。就在此时,礼来公司并购了一家擅长此技术的公司(Applied Molecular Evolution Inc,现 Lilly Biotechnology Center – San Diego),科学家唐鹰博士直接负责人源化的工作。在不断的设计、生物检测、和改进了N个分子之后,她们终于拿到了人源化的抗体。但是,她们遇到更多的,还是挫折。比如,就在她们从实验室获得可喜的结果、准备申请进入临床实验时,礼来公司宣布关闭免疫研究部门。对于这个作用于免疫系统的药物,这将意味着前功尽弃。这怎么可能?她们向上级申诉,这个药不可弃,因为这个分子是礼来公司原创、处于生物学前沿地位、其药物作用无可比拟。最后终于得到许可,继续这一研究。另一个挫折是在从实验室到扩产的关键时刻,最初的产品大部分不是单体,而是聚合物,纯化后产量只有15%左右。最后还是唐鹰博士帮助提供了答卷,修改了DNA,解决了这个技术问题。

刘玲和吕继蓉说:“Taltz®是团队无数人努力奉献的结晶。这充分体现了团队成员的合作对研发新药致关重要。”

是的,能够成为万分之五(1%×5%),无疑她们是幸运的。然而,是她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加上百折不挠、敢想敢干和勤奋努力的态度,及团队之合力,才叩开了幸运之门。

 

一代人的精神与情怀

刘玲和吕继蓉的故事,有强烈的画面感。她们轻松的言谈,把人带回三十多年前的中国。那时的中国,经过十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就像躲在芽孢里的嫩芽,开始闻到了春天的气息,勃勃然露出生机 。尤其是那群十多年来无书可读的青年,再次回到校园,犹如久旱的树苗遇到了甘甜的雨水。

刘玲出生于四川成都,1977年进入高中。其实在小学和初中,她基本没学可上,也无书可读。在高中,她从好朋友魏幼成那里看到一本书《居里夫人》,立即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而且读了一遍又一遍。也正是这本书,带领她走进了科学的世界——科学如此有意思,有意义。更重要的是,她知道了,原来女性也可以做科学家!后来在一次数学比赛中,刘玲获奖,奖品也是一本书——“下一个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这更坚定了刘玲进入大学后学生物的念头。此后,这个念头一直没有变。为此,刘玲还被一位中学同学取笑说:“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同学早已改弦易张,唯独你从一而终。”

出生在四川绵阳的吕继蓉比刘玲小4岁,但俩人求知若渴的经历差不多。吕继蓉还在中学时,她的一位老师李明成就发现了她在科研方面惊人的天赋。“他是我的伯乐。”吕继蓉对这位影响她一生的老师满是感激。在老师的鼓励下,她坚定地走上了科研的道路,而且一走,就是一辈子。

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全民向科学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分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口号喊得全国人民热血沸腾。作为当时的主力军,刘玲和吕继蓉这一代人,感受到了时代赋予他们的庄严使命。刘玲和吕继蓉走上了科学的道路,带着“学好科学,为社会服务”的信念,心无旁骛。

她俩是幸运的,在改革开放后社会浮躁的气息蔓延开之前,她们已经带着对科研更进一步追求的想法,来到了美国。所以直到多年以后的今日,深种在她们脑海里的信念仍然是“学好科学,为社会服务。”也正是这样一种信念,让她们在研制新药的过程中,虽然困难重重,但仍然坚持不懈。

 

友谊之花

也许你会觉得,关于Taltz®的故事,在此就应该结束了。但,刘玲和吕继蓉说,跟Taltz®一样珍贵的,还有她俩的友谊。

1979年,刘玲进入四川大学生物系;1982年,吕继蓉进入四川大学化学系。如果可以像倒带一样回看往事,也许,在川大美丽的校园内,这两个风华正茂的女子曾擦肩而过。但那时,她们的缘分并没有到。

直到十几年后的1997年,在礼来公司的新人招待会上,这两个人穿过满屋子的人群相遇,才感觉到彼此的缘分。甚至还没有开口说话,她俩就知道对方是四川人。两人一起回味四川的麻辣菜,把彼此的家人介绍给对方。吕继蓉把她的家从Lawrence搬到了刘玲所在Carmel,两家人就更近了。她们一起散步,一起逛街;两家人一起过感恩节、圣诞节,一起带着孩子们参加各种活动。

相处越久,两人越发现彼此的默契。 闲聊时,她们聊家人也聊工作。“有时候我们一起散步,聊起工作的事情。聊着聊着,突然就有灵感蹦出来,而且俩人都可以很快去执行。”“工作中遇到困难,我们也会让对方帮忙分析。因为对彼此做的事情很了解,所以很多困难都是在茶余饭后的闲聊中解决。”

从2003年开始,刘玲和吕继蓉又多了一个共同的爱好——跳中国舞。十几年来,她俩共参与社区演出百余场。刘玲说,跳舞不仅是工作和生活的调剂,也算是完成了她俩一个共同 的心愿——传播中国文化。

刘玲说,Taltz®是她和吕继蓉共同“孕育”的“宝贝”。有人陪着你,一起培育事业的“宝贝”,一起看着彼此的孩子长大,一起从红颜变老,真好!

 

梦想成真

刘玲和吕继蓉对科学的热爱和成就,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们的孩子们。“有时候回到家,孩子就会问:‘妈妈,你今天为什么这么高兴?’我就告诉他们,妈妈在实验室孕育的Baby上大学了(药物送进门诊进行临床实验的意思);有时候为了一个难题,我们日思夜想。”科学的趣味性和魔力,通过这样的方式种进了孩子的大脑里。

现在,刘玲的大女儿在普渡大学学药,吕继蓉的大儿子在学医,将来他们都将从医助人,继续妈妈们的事业。“有一天,儿子用我们实验室研制出来的药,给他的病人看病。”“有一天,我的女儿在药店里,亲手将我们研制的药递给有需要的病人。”—— 这是作为科学家的两位妈妈的梦想,如今,梦想即将成为现实。

类别: 标题, 生活在美国 | RSS 2.0 | 评论 |

0 评论

发表回复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 Widget Area

    This is widget area, add your widget here from your widget on appereance on your admin pa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