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社 万 岁

作者: admin2
2015年10月02日

本报特约撰稿人:朱诺

你也许不会相信,在中国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人民公社潮业已消退寥落的今天,在美国广袤的土地上,却仍然活跃着大大小小几百家公社。这些公社建立的主旨不尽相同,组织的规章制度也千差万别,但他们基本都有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坚持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出于研究兴趣,我曾花了两年多时间,陆陆续续走访了十多个美国的公社,位于佛吉尼亚州郊区的“双橡树公社”(Twin Oaks Community)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说到双橡树公社,不能不提美国实验心理学家斯金纳(B. F. Skinner)发表于1948年的小说《瓦尔登湖Ⅱ》(Walden Two,也译作《桃源二村》)。该小说详细描述了基于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的人民公社结构,展示了一种不以发大财为目标的生活方式,以及社员每天按照劳动时间记“工分”的公社工作管理方式。

1967年,8位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年轻人,捧着《瓦尔登湖Ⅱ》这本公社宝典,创立了双橡树公社。他们试图按照瓦尔登湖Ⅱ的公社模式,建立一个实践性的乌托邦社区。不过,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实验田很快就被社员们追求平等的社会主义理念所取代。说到底,美国人的骨子里一直是向往某种共同管理、协作互助、自给自足的理想生活的,这点在那些有公社情结的人们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虽然他们并不一定会使用“社会主义”的名称,但实质上跟社会主义或空想社会主义的理念是一致的。

我通过双橡树公社的官网与他们取得了联系,希望能前去参观,如果可能的话,我想参加他们为期三周的“实习社员”项目。不巧的是,由于申请加入公社人数的增加,他们暂停了“实习社员”活动。不过,他们在电子邮件中还是热情地欢迎我前去参加周六下午2点到5点举行的“一日印象游”。他们希望我能在下午1:45之前到达,还要求每人捐款5美元。印象游是配备了公社社员作为导游的,导游会介绍双橡树公社的创立、发展历史、文化及理念,回答参观者的任何提问。

于是,在9月份一个周六的下午,我和十几名来自美国各地的“游客”走进了华盛顿特区西南边Blue Ridge山脚下的双橡树公社。那天的天气阴沉欲雨,接待我们的导游欧文,手持一把棕色长柄伞,脚蹬雨靴,身着牛仔衫裤,他看上去40岁左右,笑容浅浅的,眼中那种近乎痴憨羞怯的纯粹目光让我为之一震。

欧文边走边介绍,双橡树经历了建立之始的困难期,逐渐发展成今天拥有100名左右社员、450英亩土地、多种经营、自给自足的国际公社。“我们每年有一个年会,很多其他公社的社员都会赶来参加,前几天刚刚结束今年的年会,可惜你们错过了啊”。

我在和几位参观者的攀谈中得知,他们大多对公社的生活方式抱有极大的兴趣,其中不乏前来“探营”以备将来成为社员的年轻人。双橡树从建社伊始就决定,社员人数保持在100名左右,尽管进进出出地换了好几拨人,但由于成为社员后,在公社内生活的衣食住行全部免费,所以申请成为社员的人很多,申请者需要等上3到9个月,等有“现役”社员退出后,“新社员”才能加入,而且在正式加入前,还需要通过实习试用期。

果然,我们中一位有意入社的金发少年,向欧文打听起实习试生活期的情况。

“主要考察你是不是能跟其他人互相协作!”欧文直截了当地回答道,“我们的立社宗旨是:协作,平等,非暴力,可持续性和分享收入,而互相协作是五项原则之首。我们的社员来源包括了基督徒、佛教徒、无神论者,同性恋、双性恋⋯⋯不论性取向,不管宗教倾向,就算非主流人士也一样兼容并蓄,但关键要看你能不能跟其他社员和谐相处噢”。

双橡树靠什么过日子?沿着种满彩椒、西红柿、土豆、花椰菜、白兰瓜、西瓜、玉米的农田前行时,欧文自豪地回答说,我们自己种作物,还自己养鸡、养奶牛。这些年来,双橡树的主要产业是吊床制作( Twin Oaks Hammocks是全美第二大吊床生产厂家,在亚马逊网站上卖得不错)、为图书编索引、豆腐制作、农产品种子培育、草药种植业等,这些商业活动每年为公社创收大约60万美元,社员每人每月会得到一小笔“工资”,用于购买公社不提供的个人日用品,大部分收入上缴公社,作为维系公社运转的费用。

双橡树采用斯金纳的公分制, 可计入工分的劳动项目,除了上述那些为公社赚钱的活计以外,还有洗衣做饭、清洁卫生、看孩子、修车等公共服务性劳动。社员可以自由选择喜欢干的活,但需事先登记。大多数社员每周都会搭配不同的劳动项目,一周工作时间为42小时,每劳动1小时记1个公分,多干活可以累积休假。也有些工种,比如洗碗,谁都不想干,那就只能强迫性地让每人轮流做了。

平时社员们除了劳动,就是休闲。虽然公社限制社员看电视,但会定期举办集体电影欣赏会、舞会、文学鉴赏会、禅修和瑜伽等,社员们被允许上网,公社提供公用电脑,也可以使用自己的。我们跟着欧文参观了社员活动室、会议室、图书馆等,发现他们的休闲生活非常精彩。

“那社员的性爱状况如何呢?”在途经一个社员住宅木屋时,我们这群参观者中的一位中年女士终于忍不住问出了一个大家都十分好奇的问题。我注意到她用“性爱”代替了“婚姻”一词,想来大伙儿心照不宣,都知道双橡树公社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婚姻。

欧文的表情一如既往,纯粹中带点近乎谦卑的羞怯。经过他的一番解释,我们对社员们的性爱状况有了比较细致的了解。原来,在这里,一对一、男女多人同居、单过⋯⋯都是合理的存在,甚至,在决定一起过之前,还能申请先去公社的“试居屋”体验体验,有点像试婚,试合适了再搬到一块。如果过着过着不合适了,你也可以选择退出。这比起某些少数民族的走婚、兄弟共妻、一夫多妻什么的,绝对是个更为心平气和的强大存在。但男女多人同居的一家子,如果想要孩子,却需经集体讨论,看是不是可以有个孩子以及由谁来怀孕。毕竟公社的财产和资源有限,无力抚养太多的后代。而孩子一旦出生,则极有可能会有几个爸爸、几个妈妈。

近些年,双橡树在公社规章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环保理念,比如使用太阳能。夏季无论多热,你在双橡树公社也是找不到空调的。他们极少产生垃圾,却有18种垃圾回收分类,也算是世所罕见了。车辆归集体所有,需要用车时去登记领用。所有衣服都存放在公社的“衣服库”里,大家混着穿,按需索取;当然,需要换洗的脏衣服,也都放到公共洗衣房里,由轮值的社员清洗。据统计,双橡树的社员们比附近居民人均消耗的汽油少70%,电力少用80%。参观当中,我去了趟厕所,竟然发现水箱上面写着,“小便别冲;大便才冲”,而冲大便的水,就是你洗完手之后的残水,真的是点滴都不浪费。

双橡树的成功刺激了周边地区越来越多类似的公社之成立,尤其是2008年经历危机之后,方圆几十英里范围内又冒出了5、6家公社。如今双橡树已成为美国社会主义公社的活样板,而公社的管理者也不忘对公社文化的传承,双橡树公社的几幢建筑都是以美国乃至全球知名的公社命名的,其中就有一栋两层木楼是以中国70年代的著名公社“大寨”命名的。

从公社的整体效应来看,没有人会在这里发财致富,不过,总有一些人,他们渴望的是尝试一下双橡树这种不求富裕、但求平等的别样生活。傍晚,当我开车离开双橡树时,我想起了先贤孔子的名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可见,先贤的理想其实也一直是我们人类所共有的,也许,这也正是双橡树公社们长久存在、没有彻底消亡的原因吧。

类别: 标题, 文学&艺术 | RSS 2.0 | 评论 |

0 评论

发表回复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 Widget Area

    This is widget area, add your widget here from your widget on appereance on your admin pa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