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 聊 中 国 股 市

作者: admin2
2015年07月17日

本报特约撰稿人:王辉云

中国股市最近出现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过山车现象,急剧大起大落,引发世人关注。

 

股市风云突变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国股市咸鱼翻身,迎来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大好时光。不到一年的工夫,上证综合指数飙涨151%。股民欢呼雀跃,连热衷跳广场舞的大妈都成批加入炒股行列。全民炒股,蔚然成风,股民迅速发展到近一亿人,人数超过中国共产党党员数。从今年1月到4月,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交额甚至一度超过了纽约证券交易所,成为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场。这种大火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今年6月12日,股市风云突变,一场牛市的盛宴瞬间变成惨烈的屠城。

这一波急风暴雨式的下跌行情将数千万股民从天堂打入地狱,仅6月26日这一天,上证综指暴跌,跌幅甚至超过7%。在短短的三周时间里,上证指数从5166点高位一度跌破3400点,股市跌幅超过30%,市场情绪一片恐慌,申请停牌躲避暴跌的个股数接近所有上市公司的半数。虽然中国政府祭出一系列救市措施,但是并没有取到预期的效果。所有上市公司的市值蒸发了大约3万亿美元。一些投资者血本无归,市场信心荡然无存。

面对这一突发事件,一向以宣传正能量为己任的《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一方面以“风雨之后见彩虹”之类的华丽辞藻安抚股民情绪,一方面散布所谓的“阴谋论”,将造成这次股灾的责任推给“境外敌对势力”。国内的朋友说,尽管股市跌得七零八落,股民人心惶惶,这段时间官媒却都对股市动态集体噤声。原来,广电总局早已划定不可碰触的底线。底线划出,敏感词设定,股市舆论的导向就由党来做主了。虽然党对股市动荡暂时一筹莫展,但在政治上一直死牛。这种维稳做法,不仅使媒体丧失了应尽的职责,使官媒集体沦为在暴涨中盲目唱多、在暴跌中掩耳盗铃的群体,而且不利于政府对股灾真相的调查和对此一教训进行反思。

尽管党在镇压异己人士,抓捕维权律师等方面可以一手遮天,而且驾轻就熟,但面对比自己人数还多的广大股民就不得不考虑影响。股票市场讲究的是真金白银,光拣好听的话说,效果不彰。随着股指不断跌创新低、个股跌停面积不断扩大,股民呼吁政府救市声浪越来越大。迫于公众压力,中国政府不动真格的看来是不行了。

密集救市政策出台

7月5日和6日,国务院五大部委连环救市政策先后密集出台。

央行发表声明,表示将积极协助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充足的流动性,支持中证金维护股票市场稳定;

国资委要求央企在股市异常波动期间不得减持所控股上市公司股票;

证监会喊话,呼吁上市公司董监高增持本公司股票,加大对中小市值股票的购买力度;

保监会发布通知,提高保险资金投资蓝筹股票监管比例;

财政部要求国有金融企业不得减持股票⋯⋯。

所有这些救市措施,并未立即产生效果。乱世用重典。面对股市屡救屡跌的局面,中国政府不得不启用“暴力救市”的手段,力图避免金融风暴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7月8日,国资委出台《通知》,明令禁止上市公司大股东(持股5%以上)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在6月内减持。与此同时,国资委要求所有央企不得减持所控股上市公司股票,每天报送国企二级市场增持情况。

7月9日,政府“暴力”救市进一步升级,公安部副部长带队进入证监会,排查恶意卖空。证金和汇金两大公司强力入市,许多“爱国”券商和信托机构,竭尽全力满仓。

在股市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政府的“暴力”救市初见成效。股市在早盘暴跌100多点到3374点的时候,逆势反弹。截至收盘,1200多个股票涨停,7月10日继续报复性反弹。连续两天股市暴涨的盛况令股民趋于平静,至少令大多数股民这个周末能睡个踏实觉。同时,也向全世界证明,中国股市仍然是由中国政府主导和控制的,所谓的“市场化”之类的说辞,您还别太当真。在现阶段,中国政府还有能力操纵股市。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股市。

 

中国特色的股票市场

股票市场应该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然而在中国,股票市场则更像一个大赌场。中国股市大起大落,暴涨暴跌的离谱表现应该不会就此结束。

总结这次股市暴跌的原因,对于股民和政府来讲,都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股市暴涨暴跌,一个基本原因是其脱离了经济基本面的支持。在过去10年中,中国经济每年增长10%-12%的时候,股市却长期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近年来,尽管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跌至7%,从2014年7月到2015年6月,在中国的经济状况未见利好的情况下,却出现股价暴涨,这种现象能说正常吗?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MC资产管理公司研究部主任斯科特·麦克唐纳德7月9日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国家利益》网站上发表文章指出:“中国股市先前的大涨部分来自中国政府的蓄意推动,目的是推动中国经济。”他进一步解释说,中国政府的决策者之所以要推动股市上涨,是因为他们面临一系列难以应对的难题:“经济发展速度放缓预计要持续多年;人口老龄化导致人们担心如何在退休之后保障基本生活;自2008-09年以来信贷错误配置,大笔资金流向出现问题的房地产市场;公司债务与日俱增。推动股市上涨对解决最后一个问题至关重要——债务缠身的国有企业可以而且也确实是投出廉价贷款换取股权增加。”尽管这只是一家之言,但我认为这一分析是很有道理的。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近年中国房价的快速攀升是一种离谱现象,却又无可奈何,原因就在于制造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经济起飞神话的幕后推手就是中国各级政府。中国经济被房地产泡沫拖入尴尬境遇后,许多手有余钱却苦于缺少投资渠道的人,转而投向股市,当然这也受到官方的鼓励和官媒的诱导。自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破产后,中共无力提出新的凝聚人心的意识形态,便纵容拜金主义横行,一夜暴富成为很多人的人生目标。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引导民众投资股票,转移民众对贫富两极分化、官员贪污腐败、社会道德滑坡的不满情绪,虽然能暂时收到“维稳”的政治效果,但其对社会长远发展的危害则是不言自喻的。不久前发生的长江沉船事件被上证指数登上5000点时中国官方媒体的欢呼声所淹没时,我心中便隐隐发凉,既为逝去的生命,也为缺少经验的股民。

我从上世纪90年代起涉足美国股市,曾幸福地享受过股票暴涨时的喜悦,也痛苦地经历过2000年美国纳斯达克崩盘时的恐慌。尽管损失惨重,我的朋友们大都还能做到泰然处之,愿赌服输。反观中国股市,则是另一番情景。总体来说,中国股民有着一股愿赌不服输的劲头儿。股市行情上涨,大家有钱赚,乐得合不上嘴;股市暴跌,财富缩水,股民便要求政府出来救市。这也难怪,股市大涨的时候,官方媒体将其归功于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的英明领导,治国有方,创造了市场繁荣;股市大跌的时候,官媒除了散布“阴谋论”,就是批评股民心理素质差,不肯为党为国接盘。而股民也有他们的道理,政府创造了“国家牛市”,忽悠我们跟着政策走,没成想却给套住了,那我们不找政府找谁?因此,很难说这是股民绑架政府,他们表现出的这种中国特色,不仅可以理解,也颇值得同情。

炒股是一种零和游戏,有亏本的必有赚钱的。虽然中国股民人数众多,但从信息资源和金融实力方面来看,广大股民仍然属于股市博弈中的弱势群体。这次股市的大起大落,损失惨重的自然是广大股民。那么,股市的钱到底让谁赚走了呢?当然是那些“恶意”做多和做空的家伙。

近日《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的一组数字为我们提供了答案:2014年之前中国A股的大股东们每年净卖出1000亿人民币左右的A股。但是,这个数字到2014年下半年急增至1600亿人民币,从2015年1月至5月,这个数字再急增至3600亿人民币。这些数字表明,在忽悠上亿股民入市的同时,A股的大股东们却在悄悄地撤离。企业高管高位减持,根本不是秘密,企业高官都是些什么人,大家心中有数。证监会原常务副主席李剑阁最近指出,“最近市场上有一些公司在合并之前走漏消息,存在大量的内幕交易,但是我并没看到对这些内幕交易有任何的查处,我很失望。”看来中纪委人手不够,还没精力关照活跃在金融领域的苍蝇和老虎。习近平应携反腐之威,以这次股市危机为契机,在金融领域认真清理门户。

中国政府这次暴力救市,虽然暂时扭转了A股的跌势,但产生的消极影响则是无法轻易消除的。近年来,中国政府意欲深化改革,尤其是在金融领域推进市场化。但当股市危机出现后,却立即强行干预,这无异于向外界表明其所谓的市场化改革全是空谈。彭博社7月9日在题为《中国展示了如何去破坏市场》(China Shows How to Destroy a Market)的文章中指出,中国股市的问题并非市场化太彻底,反倒是因为它的市场化太初级,因而驾驭不了投机因素的过分膨胀。政府的作用应当是制定并捍卫规则,防止投机不断做成大的泡沫,而非保护泡沫本身。

中国政府这次暴力救市也暴露出习近平及其智囊集团处理经济危机能力的不足。不久前你习大大不是还誓言要限制政府介入,给予股市更大空间吗?怎么股市刚一出现动荡,你们就沉不住气,非要动用政治权力来显示自己的能力,这就显得太小儿科了。作为政府领导人,处理危机的手段背离施政的长期目标,不啻饮鸩止渴。股票市场是买家和卖家自由交易股票的场所,如果你们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规则,限制买卖股票,那这还叫市场吗?这是对契约精神的严重践踏!正是由于政府不尊重市场交易的严肃性,随意更改规则,从而加大了未来中国股市的不确定性。

暂时平静的股市可能孕育着更强烈的风暴,这也是我对中国股市的担忧。

类别: 标题, 观点&来信, 文学&艺术 | RSS 2.0 | 评论 |

0 评论

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 Widget Area

    This is widget area, add your widget here from your widget on appereance on your admin pa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