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雾霾”

作者: admin2
2015年03月06日

本报特约撰稿人:王辉云

上周六,央视前主持人柴静发布她的新作——大型空气污染深度公益调查《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全长103分钟,聚焦时下热点的雾霾问题,引起全国关注,触发了一场全民网上讨论。几天之内点击率超过两亿,影响空前。

在《穹顶之下》中,柴静开篇讲述由于女儿在其怀孕期间就被诊断为患有良性肿瘤,自己辞去工作专职陪伴女儿的故事,用一个母亲的身份切入到雾霾问题的讨论中。她表示,制作这一公益视频的一大动机,就是源于在照顾女儿的过程中,对雾霾的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整个生活都被它影响了,“加上全社会对空气污染的问题也越来越关心,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我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所以就做了这个调查。”

据报道,为了完成这些难度不小的调查,柴静走访了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并奔波于中国、美国、英国寻求空气污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亲自和同伴一起拍摄、编辑视频。全片深入浅出地向观众讲解了雾霾的危害、产生原因、治理困难以及经验教训等等,也解释了国内不少城市雾霾的现状,比如,中国的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中国煤炭消费量在2013年就超过了全世界其他国家用煤量的总和。汽车的增速也是历史罕见。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得不同时面对数量和质量要求这两大挑战,中国燃煤和燃油存在着“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四大问题。纪录片尝试揭示这几大问题背后的管理与执法困境。

在这部纪录片中,柴静综合运用当众演讲、现场演示、视频展示和网络传播这四大手段,告诉观众“以PM2.5之微小,人眼无法看到,这是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争。”这部作品被认为“是非机构、非记者所做的信源最权威、信息最立体、视野最开阔、手段最丰富、最有行动感的雾霾调查”。许多画面看起来都过于夸张,却又相当真实,震撼人心。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想起了唐吉坷德,挥之不去的是他老人家与风车战斗的场景。也不禁悲从中来,咱们国家不是有环境保护部吗?按说,这个影片应该由环保部来拍,他们掌握更多的资源,若想拍的话,一定比柴静拍得更专业更好。环保部难道就是个摆设吗?不幸的是,环保部谦虚地将这项艰巨任务让给了一个辞了职的电视主持人。

柴静和她的团队将这部纪录片发布于中国人大政协两会召开之前,时机选得非常好。政府审查机构允许其在各大网站上流传也表明,主管环境部门的官员们希望利用公众压力来取得舆论支持,以便采取严厉的措施来治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中国环保部长陈吉宁周日表示,他已经向柴静发短信表示感谢,因为她拍摄了一部“值得我们钦佩”的纪录片。陈吉宁将这部纪录片与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相提并论,后者因推动了美国的环保运动而广受赞誉。

柴静团队推出的《穹顶之下》之所以引起轰动效应,是因为她敢于触及人人关心的敏感话题,而这一话题又不超越体制的红线。雾霾困扰中国日久,从总书记到平头百姓,谁都躲不开。在民众抱怨、富豪移民、政府无奈之际,一个颇有争议的前央视美女主持人挑头谈论这个问题,不想引起轰动都难。

柴静纪录片播放之后,网上出现了铺天盖地的评论,且立场观点截然不同。在一片赞扬和支持声中,有人批评柴静出于私心拍摄纪录片,她在国外生孩子,还把自己女儿拿出来说事儿,缺少客观性;有人则认为她没科学常识,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愣把肿瘤和雾霾搅在一起,而吸烟的危害比雾霾严重得多,她却只字不提;有人更散步传言说柴静是资深烟民,开大排量车,说一套做一套,忽悠老百姓;有人则批评柴静在纪录片中把造成雾霾的责任归咎于企业和个人,而没有指出政府和制度的责任;还有个别专家认为柴静的调查缺乏专业性科学性,其中提出的一些数据问题多多;甚至有人站在爱国主义立场上揭露柴静为利益集团和境外敌对势力代言,阴谋破坏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然而,公道自在人心。《南方都市报》旗下《南都全娱乐》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指出,媒体没有什么资格去骂她(柴静)的这次雾霾调查。至少在与雾霾的抗争中,她比我们很多人表现都更出色。

著名网络名人“作业本”也在微博上留言说:“不用管柴静国籍在哪,她懂不懂雾霾,也别在乎专业性技术性高低,也不用管她提没提出解决方法,纪录片的意义在于,触发全网关注,造成全民讨论,引来全国注视。这就是它的最大价值,完成了使命。我们有像今天这样严肃认真地重视过雾霾吗?从来没有。”

尽管中国网民就柴静推出的《穹顶之下》表达出不同意见,但这一事件本身所显示出的积极意义仍是令人欣慰的。

首先,这一事件显示出中国人的民主意识的觉醒和自主意识的增强。在电子媒体普及的今天,国人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主动参与可能成为一种趋势。尽管当局对舆论的控制仍然严厉,但左右舆论的能力逐渐式微。一个公共话题能够引起这么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从某种意义上表明,中国的中产阶级正在壮大,公民社会正在成长,这种趋势的发展势必对政府产生压力,对深化改革,解决社会面临的问题产生促进作用。

其次,这一事件能够让全民关注环保,关注污染,关注雾霾。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由来已久,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引起广泛关注。由于公有制的余毒,中国民众长期缺乏环保意识。只要不是自己的私人财产,公家的东西与我何干?一个常见的现象是,私人的房间可以装修得富丽堂皇,楼道等公共空间却常常尘土飞扬,垃圾遍地,更不要说大环境了。这种公有制观念造成的社会道德滑坡以及专制制度实施多年的现实,大大消弱了中国民众的环保意识。面对雾霾,中国老百姓选择的是戴上口罩而非督促政府采取行动保护民众健康。柴静《穹顶之下》产生的轰动效果,无疑对唤醒普罗大众环保意识的启蒙带来积极影响。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只有充分唤醒民众的环保意识,才能倒逼政府在环保问题上有所作为。

再次,中国的环境污染愈演愈烈,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各级政府官员在追求GDP创造政绩的过程中,有意忽视甚至掩盖环境污染的事实。几年前,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还怒斥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公布北京的PM2.5指数为干涉中国内政,并宣称美国大使馆是美国领土,与中国无关。现如今,雾霾却将中国大部分城市悉数攻破,造成从平民百姓到最高领导都不得不关心自己的呼吸问题的局面。

从纪录片中几位接受柴静采访的官员“揭露行业黑幕”、“承认执法部门懒政”的无奈中,人们可以看到各级官员在环保问题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消极执法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也能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雾霾是一个关系民生跨越阶层的严峻课题,治理雾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柴静的纪录片不但科普了雾霾的成因,提出了如何治理的可能方法,而且还能引发人们进一步思考如何治理笼罩在中国大地上的“政治雾霾”。

中国需要更多的柴静!

类别: 标题, 观点&来信 | RSS 2.0 | 评论 |

0 评论

发表回复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 Widget Area

    This is widget area, add your widget here from your widget on appereance on your admin pa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