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携书画到天涯

作者: admin
2014年12月12日

记者一维:您和欧豪年大师是怎么认识的?您是通过什么机缘请他来印城做这个博物馆的呢?
蓝采风教授:1994年台北太平洋基金会计划在美国做一个欧老师作品的美国巡回展,我当时就向基金会申请能不能我们学校做一个据点。从那时起我们开始有往来,到现在已经20年了。他每年都来这边做“太平洋演讲”,也去过华盛顿、芝加哥、旧金山等地演讲,我都是即席翻译。因为要翻译,所有我开始对国画有所研习。欧大师是三合一,能画画、写诗,还会书法。既是艺术家,又是教育家,对文化事业非常热心。欧大师1935年生人,明年就80岁了。他觉得自己是个农夫,到了要收获的季节,希望找个农舍,把他的作品储藏在农舍里。他问我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其实同样的事情,我心里想了很久很久,就是不敢开口。知道他的想法后,我说要和学校的各部门商量一下,有没有这个能力接受。学校从上到下都非常支持,为了确定场地,开了太多会了。学校也是寸土寸金,找场地很难。后来我有一个想法,做一个开放的博物馆,场地开放,对学生和公众开放。也是一个活着的博物馆,生活在博物馆里。另外,很多著名画家都是故世后才开博物馆的,我想趁欧大师还在世的时候就做博物馆。所以,是一个Open and living museum(开放的生活着的博物馆)。欧大师说把他的画从台湾带到美国,是“尽携书画到天涯”,所以我们把这个画展叫做“ Journey With Art Afar ”。博物馆是2004年建立的。之前1995年,我向校长介绍了欧大师的成就,建议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校长为表达尊重,携夫人与我一起去台湾欧大师的家(也是他的画室)当面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欧大师很高兴接受了,他就来学校参加了毕业典礼。1990年代,我们在希腊有分校,欧大师的作品用好几个箱子寄过来,再到雅典展览,再寄回我们学校。后来《世界日报》希望办展,又寄到纽约。那一次蒋夫人亲临观展。后来这批画寄到欧老师在旧金山的家里。本校成立于1902年,历史悠久,办事严谨,办这个博物馆也经过了非常认真的鉴定程序。批准以后,专门请他来看场地,决定可以收藏多少幅画,适合放哪些画。我为此专程去台湾请教欧老师。
记者一维:欧大师和您决定依据什么标准来选择在这里展示的作品呢?您能介绍一下这些展品有什么特点吗?
蓝采风教授:欧大师的每一幅画都是无价之宝。他的画题材丰富,我建议要有人物、花鸟、风景和山水等不同题材,还有一张是两只猴子,因为那一年是猴年。作品年代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到本世纪初。这张画是犹他州的白丽峙峡谷,欧老师说他去写生的时候想到了长城。所以选这一张希望表达中美文化的结合。鹰是美国的象征,所以我们又选了老鹰的画。我们特别希望把他画里的中国精神介绍进去,所以选了爱国的学者屈原,柳树、松树、竹子、荷花等等表达谦虚、坚强、清白、高洁等君子之风的作品,这样也能更好地传达教育的用心。欧老师的画艺术价值都很高,所以,我就只需要用文化价值来做选择就好。我邀请了很有名的裱画店,请他们到学校特设的画室,纸张、镜框和玻璃等都按照百年收藏的标准来裱画。有一张《观音山》是这里的“核心主题画作”,就在他肖像的对面,有淡水河和观音山,淡水河连着太平洋,太平洋就到了美国。这表达了我们办这个博物馆的宗旨。
记者一维:这个博物馆到今年正好是十周年,对社区尤其是华人社区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蓝采风教授:艺术的影响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上艺术课的时候,带学生来观展,直接看到这么精彩的艺术品,这种影响就是有形的。社区那么多的居民那么多的学生每天进进出出,生活在艺术里面,在艺术中陶冶。这是艺术无声的语言在产生无形的影响。在美国中西部这样的地方,学生们吃午饭的时候都可以坐在这些艺术品旁边,欣赏这些中国山水画,这都是无形的陶冶。好几次客家同乡会、台湾同乡会都来这里举办活动,毕业晚宴之后的招待会也在这里举行。有不少美国当地人也组团来参观,我也给他们做特别的导游。
记者一维:作为策展人,您愿意通过我们的报纸,对华人社区说些什么话吗?
蓝采风教授:第一,艺术无国界,也没有年龄的界限。我们很希望用艺术的模式来介绍中国人的文化,也就是是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比如,工笔和写意,欧大师都很好。写意有更多符号的意义,很值得也适合所有人来欣赏。第二,在全球化的年代,博物馆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来促进东西方的交流。欢迎大家带着中美朋友多来看看。

类别: 专题 | RSS 2.0 | 评论 |

0 评论

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 Widget Area

    This is widget area, add your widget here from your widget on appereance on your admin pa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