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A学生及其家长的误区
华人家长向来重视子女的学习成绩,督促子女读书学习可谓不遗余力。华人子女也确实聪明,善于读书考试,很少让父母亲失望。
虽然近年来华人家长也已经开始重视子女的体育,文艺等课外活动以及其他社会活动,但是,在内心深处,华人家长最重视的仍然是学业成绩,其次才是课外活动和课外阅读。
即便是课外活动的时间有了一定保障,要求孩子得全A, 仍然是华人在教育孩子方面最大的误区。
在美国的一个班级里,得A的学生通常占全部学生的百分之10到15左右,得B和C的学生各占百分之30左右,其余的是D甚至F。倘若是一个40人的班级,得A的通常只有4到6人, 可见得A是多么不容易。
对于绝顶聪明的孩子来说,得A不必太努力,也不耽误课外活动或课外阅读。但绝顶聪明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华人孩子虽然聪明,要想门门功课全得A,还是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努力,特别是当班上华人孩子多的时候。得A往往要付出比得B多一倍甚至数倍以上的时间。
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所得到的与所付出的是否成正比呢?一点也不。在某门课上得A与得B所学得的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实在是十分相似。为了把B变成A而额外花费的大量时间,只不过是把该门课的边边角角爬搜净尽,从而堵住一切可能丢分的漏洞而已,而这种旷日费时的爬搜,对于学习者本人的思维和启发,以及知识面的扩大等等方面,都没有太多的助益。
这样看来,多花费一倍甚至数倍的时间,而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显然是得不偿失。
这种对A的追求方式总是使我联想起一种假设的捕鱼策略。
假如一个游客去一个养鱼场捕鱼玩。该养鱼场有无数个池塘。每个池塘里养有若干条鱼,每个池塘里的鱼的品种不同,但经济价值类似。该游客可以在任意一个池塘里撒网,只是总网数不得超过100网。
怎样利用这100网来捕到最多的鱼?
明眼人一看就明白,每个池塘里只撒一网,获得最大捕鱼量的概率最高。在任何一个池塘里撒下第二网第三网,都会影响该游客的总捕捞量。因为如果该池塘里的鱼的数量不再增加,第一网的捕获量显然应该最高,第二网,第三网的捕获量应该是每况愈下。
读书上课也像捕鱼。每节课就像一个池塘,里面的知识或技能是有限的,正如鱼在池塘里的数量是有限的一样。在一门功课上不宜花费过多的时间,正如在一个池塘里不要撒太多次网一样。因为在一门功课上花费的时间太多,势必会影响在其他功课上或其他学科上的时间,或者影响课外阅读,其最终结果是影响了总收益。
更何况,打渔人即便把这100网统统撒在一个池塘里,也未必就能把鱼捞干净。不仅每网的捕获量越来越少,捕鱼的过程也越来越单调。打渔人苦苦坚持,捕鱼的快乐变成了痛苦,以后再让他捕鱼,他很可能不愿意干了。
同样道理,坚持要求子女在每一门功课上都得A,不仅得不偿失,甚至可能使子女失去读书的兴趣。这种例子已经屡见不鲜。
而聪明的打渔人就不然,他在这个池塘里只撒一网,然后到另外
邓世午(波士顿)
一个池塘里撒第二网,然后到第三个池塘里撒第三网。等到那个一心想把某一个池塘里的鱼全部捞净的捕鱼人终于如愿以偿,捞完了那个池塘里所有的鱼,聪明的捕鱼人早已满载而归。
不仅满载而归,他的捕鱼过程还充满了新鲜感,成就感和快乐感,而这一点对于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尤为重要。
我这里所说的池塘,指的是老师所教的这门课的这一段,不是指整个学科,若干条鱼代指这一段的学习内容,不是指整个学科的内容。为了便于理解,也可以把一个池塘比喻成一条河流的某一段,那么,就不要总是在河流的这一段捕捞,捕捞的差不多了就应该启航,把船划到下一个河段再捕捞。
也不能简单地把撒一网就走理解成泛泛学一点,不知甚解就转到下一个阶段或别的学科去,而是指不要对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已经掌握得不错了还要为了保证考试得A而继续投入太多的时间。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聪明的捕鱼人的策略,颇像田忌赛马的筹划。田忌起初与齐王赛马,三战皆输。后来孙膑给他出主意,以其上马对齐王中马,以其中马对齐王下马,以其下马对齐王上马,最后的结果是一负两胜。
倘若不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功课本身上面,就好比上马虽然没有取得最佳成绩,但可以用来在别的方面取胜,甚至在多个方面取胜,类似田忌赛马的“一不胜而再胜”, 甚至“一不胜而数胜”,其最终结果孰优孰略,不言而喻。财富500强企业的总裁,鲜有当年功课全A的学生,就是一个例子。这些总裁的成长道路各有不同,但大体来说,他们就像那个聪明的捕鱼人,没有在一个池塘里(功课上)浪费太多的时间。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就是一个著名的C学生。他的高中水平考试才得1200多分。假如他当年花费大量的时间把学习成绩提高到A,他恐怕不会成为美国总统。
我的意思绝非是好学生不应该得A,而是要顺其自然,在和其他同学花费大致相同的时间后,能得A当然很好,如果仅能得B,那也不坏,没有必要再额外花费大量的时间刻意去争取那个A。前总统克林顿极其聪明,在功课上并不怎么努力,却能取得优异成绩,这当然很好。而布什总统花费同样的时间显然不能取得克林顿那样的学习成绩。他如果非要向克兄看齐,也要得A,总统的宝座肯定坐不成。
从名校招生人员的角度来看,他们的首选当然是克林顿这样的学生,其次是布什这样的学生,最后才会考虑经过艰苦努力才得到全A的学生。为什么?因为经过艰苦努力得到全A的学生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功课上,就没有或者少有时间花在课外活动上或课外阅读上,他们进校以后通常会缺乏后劲,毕业后对学校未来的贡献往往乏善可陈。
招生人员如何区分克林顿这样的高分学生和经过艰苦努力方能取得高分的学生?我认为,他们就是根据申请人参加的课外活动所占时间的多少来做出选择。如果一个申请人的课外活动要占去很多时间,而该申请人仍然能取得高分,那他就是克林顿一类的人才,反之就是经过艰苦努力而获得高分的人才。
当然,我的观点只不过给各位家长提供另一种思路, 并非建议家长照搬, 因为, 在现实世界中,不得不考虑GPA在申请材料中的相对分量,尽管这种分量远非华人家长想象的那么重要。
早点把孩子从功课上解放出来吧!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