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女儿一起走过的路
2010年全美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显示,华人是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族裔。难怪在华人社区里子女教育一直是一个永不衰败的话题。很多父母都有很好的子女教育经验,我也高兴地看到很多父母成功地把他们的孩子送进了比较好的大学,或从事着令人羡慕的职业。今天我也以我亲身的经历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子女教育的问题。我女儿今年夏天就要大学毕业了,回想起与女儿所走过的成长之路,真是有苦有甜,也有遗憾。总的感觉是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教育方式要有所不同,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此外,父母一定要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这对家长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一、从出生到小学,重点培育孩子的性格,能力,和习惯,增强自信和进取心。我是一个比较理智人,我的第一份工作又是计划员,所以在计划要孩子之前,确实做了一些规划。当时中国实行的是独生子女政策,我的理智告诉我,一生一世你只有这么一个孩子,你一定要像做一部作品一样把孩子培养好。于是,我有目的地看了很多杂志,书和电影,听一些经典的音乐,在我认为经济上和思想上都准备好了以后,才开始要孩子。其实我当时并不懂子女教育,只是按我的心愿去培养孩子而已。孩子出生后,我拒绝了母亲替我照看的好意,在我居住的小区内请了位保姆,尽管我当时的工资基本全部花在了孩子身上,我觉得这些钱对孩子的一生来说并不算多,是值得的。我认为我母亲是有照看孩子的经验,她自己的孩子教育得也不错,但我不能天天与女儿见面,如果我和母亲在某些方面有不同的看法时,我必须接受母亲的意见。保姆就不同了,我们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她会完全按照我的意愿去管理我的孩子。
我喜欢性格开朗,活泼,尊守纪律,和有进取心的孩子。孩子小时我做得最多的是与孩子玩和交谈,然后讲故事,读书,除工作外,我几乎都是和孩子在一起,有时公出,我或我的部门召集的在公司外的会议,我也在可能的情况下带女儿一起去,每次去之前我会告诉她这次之行是什么样的场合,注意事项等。女儿长大一些后,我经常带她去看电影,听音乐会,看画展,参加聚会。这些活动可以让女儿开阔眼界,让她多体验一些场合,接触不同的人和事,学会约束自己,遵守不同场合的纪律。事后她经常会很自信地说她表现得怎样怎样好。除此之外,我还让女儿多参与一些家里的事物,了解一些家里的状况,有时还征求她的意见,小到晚餐吃什么,大到买一件什么样的家具好。对她的意见,我基本上不全盘否定,肯定她的建议,然后和她讨论我的想法。其实这也是培养领导能力的一种方式,但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我不喜欢骄横任性,放任自流的孩子,所以对一些事件的处理比较注意,讲道理比较多,坚持处理好“事发第一次”的原则。就是说每遇到一个新发事件,第一次处理的态度和方法对孩子来说,将会成为自然和惯例。如果第一次没处理好,纠正起来就特别难。比如说,女儿看好一样东西,而这是可买可不买或者没用的东西,不管这样东西多便宜,不管我有多少钱,一般第一次都说不能买,然后说明理由。这个过程是我和女儿之间的事情,不要让第三个人知道,若是在公众场合,我会趴在她的耳朵上和她讲,这种方式她比较乐于接受。下次女儿就会不会轻易提出类似要求,她会考虑她是否需要。最不可取的是当事件第一次发生时,你不同意孩子的要求,在孩子耍脾气,哭闹后,你再同意孩子的要求,孩子就会认为耍脾气是最好的武器,以后发生类似事件,他都会用哭闹的方式来争取,发展下去就会出现以凡事自己为中心,在家或者学校不守纪律等现象。我认为一种习惯都是养成的,当养成好的习惯后,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会轻松起来。我女儿从上小学起基本就养成了学习自理能力。放学后的第一件事是做作业,每天睡觉前会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设定好钟表的叫醒时间,早晨按叫醒时间起床。孩子从小形成一个好的习惯,也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克制能力,对事物的分辨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遵纪守法能力等。例如有些孩子,他们也有理想,有目标,也懂得人生道理,但当他们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往往会选择后退或放弃。当他们遇到玩和学习有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去玩。很显然这种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差一些。相反,我听说了一个自我约束能力超强的一个例子,是我女儿在大学里遇到一位白人男孩(没有种族歧视的意思,因为我的文章是写给华人社区报纸的),在他的手腕上总是套着一个橡皮圈,当他的脑海里出现任何与他应做的事相违背的时候,他会拉起橡皮圈,让橡皮圈蒙地弹回去,把自己弄痛,然后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从这个孩子的身上, 我看到了我的差距,如果我有机会见到这个男孩,我一定会向他询问,他的这种自我约束能力是怎样养成的。
——待续——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