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奪37條人命 

作者: admin
2012年07月27日

一场暴雨夺走至少37条人命,尽管部分中国媒体突出报道“北京精神”如何在暴雨中闪光及干部如何冒着大雨救灾,网上舆论继续骂声一片,批评京城的排水系统和预警工作不到位。
  上周六来袭的大雨早停了,好些平面媒体和新闻网站除了报道最新灾情,也侧重点出北京市民在灾难中发挥守望相助的精神,官员指挥救灾的及时反应。新闻和评论文章打出标题如“大雨无情、全城有爱”、“从“北京精神”到“北京力量” 、“北京10万干部参与救灾”、“北京最强暴雨中的‘最美精神’”,引导读者从积极一面看待暴雨所带来的启示。
  与之对比的是,不少网民继续在微博上批评当局只顾地上、不顾地下,只顾面子、不顾里子,而下水道恰恰就是“城市的良心”,这个“城市的良心”又何在?也有网民转载媒体报道介绍,市中心的北海团城地区使用的是建于600年前的明朝集水排水系统,却反而没有淹水,可见城市现代化的排涝规划和建设还远远不如古代好。
  另有网民把民意比喻成暴雨称,“如果得不到宣泄,迟早会把这黑暗的制度淹没。区别是,民意的洪水不会那么快退去。”
《环球时报》:
北京的悲哀 现代化污点
  中共机关报《人民日报》旗下《环球时报》的社评不客气地指出:“这场大暴雨致使37人遇难,是全北京的悲哀,也是中国现代化的污点”,“深刻的反思是必须的,它应从政府开始,一直向全社会延伸”。社评说,“北京市的减灾软肋岂止是下水道,它还包括很多其他硬件上的细节,以及人们防灾意识的淡薄”,上星期六大雨已成定局时,很多人仍开车上街,政府阻止不力,体育场还有足球比赛。
对于外界质疑为何很多市民没有收到预警短信,市气象台台长乔林的解释是,手机短信受到发布速率问题的制约,如果向全北京地区的人发送,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气象部门于是通过多种传播方式,发布了预警信息。
排水系统“拖后腿”
  至于备受诟病的排水系统,《每日经济新闻》 引述北京市排水集团总经理陈明表示,京城有90余座下凹式立交桥只能靠雨水泵站进行抽水,这些雨水泵站都建于上世纪,当时的城市建设都是向苏联这样的干燥国家学习的,制定的标准很低且不科学,桥区排水管道只按照1至3年一遇的大雨而建,但这场豪雨达到了61年一遇,排水设施自然会“拖后腿”。
  本月初刚当选北京市委书记的郭金龙前天则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干部紧急会议上强调,当前要把工作重心转到救灾、善后和维稳上来。
  他提出,要加强舆论引导,此次强降雨应对工作,国内外广泛关注,成为这两天新闻报道的热点,媒体宣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鼓舞士气,“面对社会的积极评价,我们唯有更好地工作,以回应社会各界的关心”。
  网上有说法认为,北京大雨可能冲走郭金龙的仕途,但一般估计,因天灾而引发舆论对城市建设和应急措施的质疑,与动车出人命等生产事故的性质不同,所以不会涉及“一把手”引咎辞职的问题。况且郭金龙今年已65岁,若顺利在中共十八大后晋身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按政治局委员68岁后一般不再留任的惯例,他最多也只能任职一届。
  另据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报道,自上周五以来,强降雨已导致全国95人死亡45人失踪。
  截至昨天中午12点,大雨所引发的风雹、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全中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23万人受灾,95人死亡,45人失踪。

类别: 两岸三地 | RSS 2.0 | 评论 |

0 评论

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 Widget Area

    This is widget area, add your widget here from your widget on appereance on your admin pa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