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并未走远——读《1984》有感

By: admin2
08/21/2020

文/陈习之(16岁,中国大陆9年级学生)

《1984》作为世界名著,我是早闻其名。反乌托邦题材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类型,作为对人类未来的黑暗幻想,它的分支很广阔,比如大名鼎鼎的赛博朋克电影《银翼杀手》(1982)就可以说是一部典型的反乌托邦电影。在这个世界中,人性的黑暗面被放大,或者说以一种直接明了、触目惊心的形式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脑中,剧情充斥着监视、告密、出卖等恐怖和血腥,而这些正是《1984》的主要元素。

对这个故事本身,我其实很早就有猜测:一个集权独裁国家的普通公民因为某种变故开始决心反抗,而他/她的结局要么是被摧毁,要么是战胜了邪恶势力。不幸言中,温斯顿作为故事主人公,没有过人的才华与能力,但凭借一点人性的本能,有了一点反抗的意识,可惜对手太强大,等待他的只能是被完全摧毁。

无法逃避的结局看似平淡,实则像命运一般,给人强烈的震撼。身处40年代末,作者奥威尔对于未来的黑暗社会就有这样出色的先知般的描写,令人敬佩。你无时无刻不被监视,而你身边的人也随时可能会出卖你,你的一切都被组织控制,甚至是你头脑中的思想,你心灵深处最隐蔽的感情。

可以说,在《1984》的世界中,所有人都是被奴役和被损毁的,人们没有任何个人权利,没有哪怕一丁点的私人空间。所有人都得听“老大哥”摆布,而可悲、可怜地活着。其中有些觉醒的人拼死反抗,但却注定最后被摧毁,因为他们的力量微不足道。另一部分则是像温斯顿的同事帕切斯一样,他们忠于党、服从党、相信“老大哥”所说的一切,但却因为在梦里一不留神说了句“打倒老大哥”,而被自己七岁大的女儿告发,直到被关在监狱里,他都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可思议,依然在内心深处对党忠心耿耿。

老实说,《1984》的剧情并不是最精彩的,但它故事里所营造的恐怖气息和惊悚氛围,却让我感到呼吸困难。每个人都是国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被无情地操纵着,稍有差错就会被杀死。而温斯顿就是那颗出了差错的螺丝钉,他的毁灭代表了所有螺丝钉共同的命运。

国家机器是很可怕的,比如小说中所提到的互相矛盾的“双重思想”、“新话”、“罪行停止”这些元素,它们是极其荒谬和可怕的,但这些本不该出现的事情却大行其道,且成为了你只有顺从才能够保命的唯一方式。显而易见,集权社会的特点就是将正常人变成奴隶和疯子,他要吸干你的血,最后把你像垃圾一样抹去。

《1984》是一个预言小说,历史证明伟大的奥威尔是对的。虽然我出生于比“1984”更晚的2004年,但就我从父辈那里听到的、从现实生活里感受到的、还有从书里读到的来看,我觉得奥威尔们的乌托邦还未走远⋯⋯

Category: Headlines, Literature | RSS 2.0 | Comment |

No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 Widget Area

    This is widget area, add your widget here from your widget on appereance on your admin pa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