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綱——我的留學路從兩美元開始
4月18日中午,在易纲访问IUPUI正式演讲前,他参加了由IUPUI校方举办的欢迎午宴。午宴上,曾经一同与易纲工作学习的同事朋友再次相聚。午宴后,易纲简短地回顾了他在美国的学习、工作、生活的经历。
易纲的大部分学习生涯在动荡的文化大革命中度过。1966年,上小学赶上文化大革命爆发,1976年高中毕业文化大革命结束。他和那个年代的所有年轻人一样,经历着社会的动荡,接受着不完整的基础教育。易纲回忆当年,他的家庭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整个社会对教育的忽视,让适龄学生从事生产劳动,易纲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其中一员。
1977年,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不仅成为了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崛起的转折点,同样也成为了易纲人生的转折点。作为恢复高考以后的第一届考生,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
更加幸运的是,1980年,易纲又被北京大学选为交换生,开始了他赴美学习的人生旅程。易纲在美国的第一站是当时一个完全不起眼的大学,位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Hamline University。回忆初到美国的生活,给易纲留下深刻影响的事情竟是在食堂打工。
他说,刚来美国全身上下只有两美元,一周三次在餐厅打零时工,就为能填饱肚子再赚些零花钱。结束两年明尼苏达的生活,易纲又辗转去了University of Illinois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当被人们问起,成绩优异的他当时为什么会选择伊利诺伊大学,他风趣地说,我没有选择,那是唯一一个能承担我全部学费的学校,并且提供助教的工作。其他大学即便是更好的选择,如果没有经济保障还是没法去。易纲说,他非常珍惜过去的留学时光,虽然有过只身只有两美元的拮据,但通过自身的努力,毕业后,他在IUPUI谋得一份教职,开始过上了典型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
易纲通过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转而谈到了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合作的重要性。中国两所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迄今为止都和包括IUPUI在内的众多美国高校有着紧密联系。从历史上看来,清华大学也是由美国政府出资建成的,当时建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然后将人才输送到美国。北京大学的前身是燕京大学,它的创始人也是一位著名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司徒雷登。鼎盛时期的燕京大学,为国家各个领域培养了大批重要人才。
走遍中国大江南北的各类高等学府,都能感受到中美高等教育合作的深刻影响力。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到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还有湖南的湘雅医科大学。IUPUI的友好大学中山大学,原岭南大学,就曾是美国人出资建成的基督教学校。
中美高等教育交流曾在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断过近四十年之久。随着改革开放、高考恢复、经济复苏,中美再次迎来了学术交流的高峰。截至今年,中国留美学生总数已达到近一百五十八万,占在美留学生总数的22%,超过印度成为了留学生总数最多的国家。而美国在中国的留学生数量也已经达到两万四千人,占留学生总数的19%,排名第二。
最后易纲说,中美高等教育的合作和交流是两国相互理解、学习的最好途径。他非常感激在美国学到的丰富知识,同时怀念曾在IUPUI工作的经历,这为他以后回国在北京大学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又为之后的金融领域的工作做好了铺垫。他也借机感谢,现居美国的华人和留学生,因为他们正在为两国的文化教育交流做出的不懈努力。
易纲还就本报记者提出的两个问题给出了回答。记者问,从过去在大学任教到后来的政府官员,他究竟是更喜欢做一个老师呢?还是做一个领导?易纲幽默地说,答案很简单,他更喜欢做老师,因为做老师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而且在教学过程种很有成就感。他还坦言,退休以后可能会重新回到高校,走上讲台。记者又问,作为老一辈留学生,对80、90后的中国留学生有什么建议和寄语?易纲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不管是留学还是在国内接受教育,只要自己努力学习专业技能,都能有所作为。不过,他更希望当代留学生,能珍惜和把握留学机会,好好规划人生。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