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如何应对美国儿女“成长中的烦恼”

作者: admin
2012年04月06日

3 月25日,由《亚美导报》学中文牵头,ICCCI中文学校,华人教会中文学校,IUPUI中文学校和《亚美导报》学中文栏目共同主办的一场关于“青少年心理咨询讲座”在印城举行。这是一场针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教育问题,特别是第二代移民的教育问题的心理健康公益讲座。
本次讲座邀请了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的专家教授Dr. Vaughn Rickert, (Director of adolescent medicine and a psychologist), Dr. Becky Williams (Pediatrician), Dr. Candyce Best (Psychologist) 和Dr. Jame Hall (Social Work)。很多家中儿女初长成的家长来到讲座现场,带来在日常生活中困扰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在场专家给予了一一解答,并给出了一些不错的建议。下面我们摘取参与活动的家长们提出的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希望专家的回答和建议能给同为家长的您一些启发。
问题一:我11岁的女儿(她出生在美国),我们管不了她,不管我们说啥,她都说不,在美国我们不能打孩子,我们对她几乎束手无策,我们应该如何跟她沟通呢?
回答:
Dr. Candyce Best (Psychologist):我的观点是你们首先要弄清楚,为啥她要说不,她说不,是因为她不高兴?还是因为她要做其他同龄女孩不需要做的一些功课或事情?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作为一个女性,同时我的研究对象也有很多年轻女孩,我知道,女孩子尤其是十多岁的女孩,她们有时候心里会有些想法,但是不会或者不知道怎么表达,于是她们就简单地说不。我觉得问题的关键是要让她打开心扉,她为啥说不,为啥不说为什么不呢?这是开启沟通的一个切口。
问题:举个例子来说,我们送她上中文学校学中文,她现在不愿意学中文了,她是她所在学校的一个中国人,她认为她以后也不会回中国,她要学中文了。第二个例子,我们一家出去买东西的时候,我们跟她说你可以买二十刀的东西,她会就要选六十刀的东西买,我们实在不知道如何跟她沟通。
回答:
Dr. Candyce Best (Psychologist):
我个人的经历认为,作为生活在美国的少数族裔,要重构一个观念:“不同不等于不平等,不同就是不同,只有与众不同的人将来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一个人不能同时是一个领导者又是一个追随者。”对她而言,与众不同是一个挑战,你要让她意识到,与众不同是很特别,与众不同对于她的成长来说是笔财富,这可能将帮助你们开启良好沟通。
Dr. Becky Williams (Pediatrician):
很多青少年的确会产生对父母的叛逆,他们这是为了反叛而反叛。你们可以试着找一个他们信任的人,帮助你们了解她的想法,传递你们的信息。我还有个建议,你们家长和孩子在一起可以开诚布公来探讨下面的问题:做一个中国人有什么好?做一个美国人有什么好?你们为什么移民来美国等问题。作为家长,不要因为他们头发的颜色,衣服的尺寸等小问题跟孩子争吵。你们要把争论的重点放在在最重要的问题上,比如,让她意识到她不仅是美国人,而且是一个华裔美国人,她归根到底还是中国人。
问题:
我们作为第一代移民,我们很清楚我们的身份,我们是中国人,英语是我们的第二语言,我们也习惯别人对待我们跟对待美国人不同,但是我们的孩子跟我们不一样,他们出生在美国,他们认为他们从跟上就是美国人,但是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会发现,不是每个人都拿他们当美国人,比方说,孩子会问我:为什么我不是白人,为什么我没有金黄的头发?我们如何让孩子意识到,他们跟别人不同,不是每个人都能平等地对待他们?对于类似的问题,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Dr. Candyce Best (Psychologist)
作为一个非洲裔的美国人,我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我的一些病人也有人受到类似的困扰。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很感激我父亲,他非常坦诚的跟我讨论,作为非洲裔的美国人,我们是不同的,除了接受我们跟别人的不同,我们不能改变什么。与其他人不同这是事实,并不意味着不同就是不好,即便别人这样认为,你自己心理也要清楚,你是独特的,你要做一个最好的自己,而不是人云亦云。我也经历过种族歧视,每一次我的父母都会跟我认真地讨论,我也鼓励你,跟你的孩子在一起讨论这个问题,跟她一起面对她在外面所经历的挑战。孩子有可能因为不同,被同龄人孤立,而且他们跟父母的成长背景也不同,所以家长跟孩子开启这方面的对话非常重要。
Dr. Becky Williams (Pediatrician)
作为医生,我经常被家长问到,我的孩子要买Iphone,因为他周围所有的同龄人都有Iphone。我的观点是,你可以给孩子买Iphone,但是要有一个前提条件,比方说他取得了更好的成绩。如果孩子想申请facebook的帐号,你也可以同意,前提是,他如果申请facebook的帐号,必须要加你为他facebook上的好友。和你的孩子做朋友,而不是单纯是他们的家长。这样的话你就能够很好的监督他们,判断他们的行为是否正常。
问题:
在美国长大的孩子,他们有一个思维定势,这是我的Iphone,这是我的电脑,这是我的facebook帐号,我们如何能让孩子相信,我们尊重他们的隐私,但是也需要监控他们的行为?
Dr. Vaughn Rickert, (Director of adolescent medicine and a psychologist)
Facebook和Iphone都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孩子的媒介,孩子在网上的留言或者他跟朋友的互动,都透露出很多信息。如果你的孩子在学校受了欺负,或者是其他不好的事情,你能够通过这些媒介,包括透过他们的眼睛发现问题,发现了问题你才能很好的帮她一起解决问题。很多家长包括我本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孩子在用facebook的时候,你靠近了,孩子会本能的把他们的电脑合上,他们的这一动作并不能说明他们之前一定在网上做了不好的事情,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原因很简单,你是他的家长,所以作为家长也不用太过紧张。
Dr. Candyce Best (Psychologist)
我鼓励你和孩子敞开心扉沟通,和孩子成为朋友,友善地在坏事情还未发生之前进行交流。如果你怀疑你孩子可能在做你不喜欢的事儿,你可以公开的跟他说,我觉得有些事情我觉得有问题,我可能需要检查你的Email,我让你知道这事儿,我检查Email的时候你可以在一边看着。家长其实不一定非要去查Email,但是这是个很重要的谈话,也是一个很好的警告。
Dr. Becky Williams (Pediatrician)
我要提醒家长一点,如果你跟你的孩子在争吵的过程中,不要动怒。你的孩子知道你关心他,在保护他,十多岁的孩子只不过不愿意表达这个情感罢了。有十多岁的孩子到我诊室对我抱怨,我爸妈不让我出去玩,他们看我的Email等等。我会跟他们说他们是关心你,孩子会说我知道。如果你继续和孩子争吵,你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是在原地打转而已。
问题:
我有个十几岁的儿子,他在初中的时候很乖,现在上了高中,小孩子变了很多。他现在不愿意做作业了,而且花很多时间在网上。他的行为也有些变化,留过肩的长发,打耳洞,等等这些行为让我很不高兴。我在网上找来文章给他看,人们会怎么评论他,和他讨论这些问题,结果是这些努力都没用。我给他制定一些必须完成的任务和立规矩,他最后做到的也很少。我的问题是,家长定了规矩之后,如何能让孩子去遵守?
Dr. Jame Hall (Social Work)
学校的作业和家庭作业是两回事儿,家长要弄清楚这一点。你可以找学校的老师了解情况,也可以找专门的人咨询,比方说找学校的social worker。很多家长说的话孩子不听,但是专业人士的建议他们或许听得进去。另外,孩子长大一点,他们也会有焦虑、压力等,要带孩子去检查一下身体,确保他们没有身体或者心理上的问题。
Dr. Becky Williams (Pediatrician)
关于规矩的问题,我想有一点要弄清楚,这个规矩是家长独裁制定出来的,还是跟孩子一起商量着制定出来的。如果是家长居高临下发号施令,孩子会本能的抗拒。家长应该和孩子坐在一起讨论,什么样的规矩是好的,是孩子应该遵守的,制定规矩的过程,也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这样家长和孩子能够达成一致制定出来的规矩,孩子更容易遵守。
问题:
我有个14岁的女儿,她情绪变化特别快,一会儿她像一个天使,转眼间,她就会不高兴、甚至生气恼怒。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对待这种情绪变化大的孩子?
Dr. Becky Williams (Pediatrician)
每个人都有情绪上的变化,我有些病人来我办公室,我看他们很生气的样子,我会问他们,你今天看起来不高兴,你是真的不开心吗?如果他愿意,他会跟我分享他为啥不高兴,我会帮助他排遣这个情绪。作为家长,当你的孩子情绪变化时,你可以跟她说,你今天看上去很不高兴,你有什么话想跟我说吗?孩子可能会说没事儿,让我一个人呆一会儿就好了,你可以说,好啊,你可以自己呆一会儿,如果你想找我聊聊,你随时可以过来找我,这样的话,孩子可能会打开心扉。至少她能感受到你的爱和关心。
在讲座结束前,这几位专家分别赠送家长们一句话。
Dr. Becky Williams (Pediatrician)
别忘了,曾经每一个家长都是一个青春期的少年。
Dr. James Hall(social worker)
要有耐心,每个孩子都会长大!
Dr. Candyce Best (Psychologist)
通常你经常会听见“你做得不错”,作为一个青春期孩子的家长,你们都非常努力,你们都做得非常不错。
Dr. Vaughn Rickert Director of adolescent medicine and a psychologist)
在座的各位,我们都要记住,耐心是一种美德。
最后,这次讲座的组织者之一,我们《亚美导报》社的社长李维华也跟大家分享了她儿子话,当她问她儿子:“你是如何看待你一半中国人、一半美国人的这个身份的?”他儿子回答说:“我觉得很幸运,因为我得到了这两个血统的最佳组合。”
除了讲座本身,我们还不得不提:本次讲座是三所在印城的中文学校第一次联合举办活动。并采用网络视频会议的形式,讲座在3个会场同时举行。这次讲座尝试了新的中文教学模式,给印城的中文教育开拓了新的思路和模式,为华人社区活动提供新的领域,取得

类别: 专题 | RSS 2.0 | 评论 |

0 评论

发表回复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 Widget Area

    This is widget area, add your widget here from your widget on appereance on your admin pa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