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 公 周 诒 春

作者: admin
2013年04月05日

周诒春从事过的其它工作
20年代初,津沪企业家孙多钰创立中孚银行北京分行。外公与孙多钰为同学知交,被邀请担任分行经理,因而获得贷款的便利条件。同时,创办天津仁立地毯公司,任董事长。又任过永利化学公司的顾问。从此,他的活动范围超出教育事业,而涉足于金融、工业等领域,使他成为华北工业促进者之一。
1933至1934年,因当时教育部规定教会学校呈请注册,其校长必须由中国公民担任。因此,原任燕京大学校长的司徒雷登改任校务长,由外公担任燕京大学代理校长(外公因此而成为燕京大学史上的第一位出任代理校长的中国人)。司徒雷登先生生于杭州,自称中国是他的第二故乡,对燕京校务本来就和外公商酌进行。外公一直衷情教育事业,出清华,进燕京,精神有所寄托,两人和衷共济,相安无事了很长时间。
民国24年12月,外公应老友吴鼎昌之邀去南京,从而走上12年的官宦生涯,先任国民政府实业部政务次长。民国26年中日战争发生后,吴鼎昌调任贵州省主席,外公亦随之前往,邀任为省府委员兼财政厅长。贵州为最贫穷省份之一,财政制度极为混乱,但他在困难的战时环境中作出努力,使该省财政和田赋整理工作渐上轨道。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月10日,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总办事处设在上海北京路江西路口的垦业大楼。共设董事19人,其中实业部为周诒春、张铁欧、吴觉农。周担任中茶公司董事长。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11月11日上海沦陷,公司总部先迁武汉,后又迁至重庆。1938年民国政府经济部鉴于中国产茶各省日益沦为战区,为谋组织外销物资,茶叶技术人员转移后方。9月,经外公同意,由中茶公司派专员郑鹤春、技师冯绍裘来滇。经调查顺宁(今临沧市凤庆县),昆明宜良县的茶情后,认为滇茶质优价廉,有经营价值,中茶公司与时任云南经济委员会主任兼富滇新银行行长缪云台商定合资经营。当年12月16日成立了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茶司”)。上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在中茶公司的参与下,省茶司先后成立了顺宁、佛海、康藏、复兴茶厂。
周诒春与学生
在清华学堂,人们评论我外公没有一点校长的架子,不拘形迹,深入群众。据当时的学生张锡钧回忆:周诒春校长经常到各处巡视,发现学校存在有问题,便及时协助解决。致使教职员工认真负责、忠于职守,时常警惕。怕校长突然来临,不好交待。校长还常到食堂与学生共餐畅谈,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听取学生的意见。当时学校学生不多,他几乎可以叫出每个人的名字。回想起1918年1月4日,当外公被迫辞职离开清华那天,全体师生曾经集合,学生们身着军操制服,一齐举枪向他致敬,觉得绝非偶然。比他小16岁的清华大学教授温源宁后来回忆说:“他离职的那一天,对于他领导下的教职员、他的学生和他自己,全都是悲哀的一天”。“在学校时,人们会躲开他、规避他;如今,他却成了人们寻找的对象。从他的身上常散发出一种在最亲密的朋友之间也不常见的温暖”。
清华校史研究室金富军先生的文章曾提到:“周校长让每位留洋同学填写报告,‘说明各人志趣,选择专业学科的性质及理由。到美后拟入何校?为何作此选择?’然后遂一与学生谈话,审慎决定学生留学方向。他的悉心指导对学生选定终身职业并取得成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16年吴宓毕业,希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新闻学。周诒春根据平时对吴宓的观察,认为吴宓才性最适合于文学。劝吴宓改学文学。多年以后,吴宓在文史领域成就斐然,验证了周诒春早年的判断。晚年吴宓回顾自己的一生,发出‘校长实是宓知已的感叹’。”
薛庆煜在《孙立人将军传》中曾提到,1913年,我外公的旧交孙庭焕先生令儿子孙立人与其弟孙衡人参加了清华学堂的入学考试。结果孙立人以正选第一名被录取。孙立人犹记得,孙庭焕先生带孙立人见我外公时,其先父给寄梅校长作了一个揖,并说:“请您把这个小孩子就当是您的孩子,有什么事情就打,打死了我都不心痛。”寄梅校长说:“您放心,我绝不会对他客气。”孙立人将军回忆:那时周校长一直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抗日战争时期,我外公应吴鼎昌之邀,出任贵州省财政厅长。是时,孙将军正以“财政部缉私总队长的身份在都匀县练兵,与寄梅校长过从甚密,每次去贵阳必去看望老校长。1947年初,孙将军在东北短短半年多时间,就在辽宁省的鞍山市创建了一所清华中学,广延清华校友执教。他说“一日清华人,一世清华人。”后来在台湾于困难环境中,育二男二女,个个都有是品学兼优。虽同时被一个以上的大学录取,在其父的影响下,都选中了台湾清华大学。毕业后各有成就。1990年孙立人将军病逝时,台湾清华大学派代表在其灵柩上覆盖了清华大学的校旗。听我的母亲说,台湾新清华大学湖心岛上的“寄梅亭”就是孙立人将军修建的。后亲见“寄梅亭”,匾额上的题词为:“周诒春先生(一八八三年到期一九五八年,)字寄梅 安徽休宁人 毕业于耶鲁大学 归国应试授文科进士 民元任清华学校副校长兼教务长次年任校长 民六退职 在其六年任内清华规模大发展 奠定大学基础 先生殁於民四十七年 今以先生名此亭 亦以誌追思其功绩云耳。胡光镳 中华民国七十五年四月卄九日”
根据“花溪通讯”第68期皮明才的文章提到,清华大学校友胡光镳先生是当年渝清华中学的发起人之一,又是筹备委员、校董。胡先生深知渝清的创建校史。在渝清五十五周年校庆时,时年九十六岁高龄的校董胡光镳的亲笔题辞是:实 事 求 是。
有关外公于1914年亲自送幼童去美留学一事。据《蔡声白》一书中曾有记载:1911年,蔡声白自湖州中学堂毕业,考入北京清华学堂中等科。6月,清华学校决定以口试方式选取14名幼年生提前出洋,蔡声白以成绩优秀被幸运地录取,其它同时被录取者包括胡光镳、黄季岩、李达、卢寿征、薛学海、余箕传、陈苏孙、李郭舟、范瀚增、陈宏振等人。8月,这批幼年生抵达上海,置办行装准备出发赴美。这时候,辛亥革命爆发了。由于时局动荡,清华学堂被迫停办,蔡声白这些清华的幼年生也无法成行。直到1912年5月,政治渐渐稳定,清华学堂才重新开学,并改称“清华学校”。这时,蔡声白等幼年生也回到北京,继续他们在清华的学业。清华学校恢复派遣学生赴美是在1914年。这年8月8日,蔡声白等11名幼年生(其它3名幼年生未随行),与其它三班高等科毕业学生等一同由周诒春校长亲自护送赴美。11名清华幼年生被分别送到3所美国历史最悠久中学先完成高中学业。蔡声白进入安多弗中学。1915年7月考入理海大学,专攻矿冶工程。理海大学留学期间,蔡声白学习甚为努力,数次获得奖学金。经常参加各种团体活动,关心中国同学会,并协助编辑《留美学生会季报》。1918年,蔡声白参与了中国工程学会的创建,为其创始会员之一。1919年9月20日蔡声白顺利毕业回国。后成为著名的美亚丝绸厂经理。
严于律已、洁身自好的人格魅力
2008年5月底,我在外公族侄孙周笃信(周宝)的家中,意外地见到了我外公于1946年3月13日致族侄周锦堂的一封亲笔信。这封信的起因是1946年2月19日,安徽休宁老家的族侄周锦堂携带9岁小儿子周笃信去南京找我外公给介绍个工作职位。周诒春自己开“小包车”来车站迎接他们。据周笃信回忆:当时看到叔公家中有两部“小包车”。当父亲与叔公在书房中谈天的时候,他就在花园中捉虫子玩耍。当父亲恳求叔公让他在其身边读书的时候,他清楚地记得,当时叔公说:“等他过两年再长大些再来我这儿读书吧”。很快,周锦堂就经我外公的推荐,去无锡当了农林部无锡农具实验制造厂的一个课员。周笃信(即周宝)2009年11月27日接受江志伟采访时,出示了3份《政府派令》委任状的原件。还有1946年3月13日外公的亲笔信。内容为:“锦堂贤侄青览。顷接二月廿六日来函,藉悉已到无锡农具厂材料课供职。战后全国经济困难,失业者尤众,得一位置殊非易事。尚盼谨慎服务,所管既系材料,责任重大,尤当随时小心,不可疏忽,是为至要”。陪同一起去周村的休宁县委王副书记看了这封信后说:想不到国民党里也有好官啊!
外公对自己的子女要求也是十分严格的。黄延复先生的文章中提到:在抗战期间,贵阳机关工作人员着灰色爱国布中山装。我的四舅刚从上海沦陷区来到贵阳时,穿了一件质地较好的长衫,外公当场训斥他不“在这抗战苦日子里,不应穿这样的衣服,赶快把它换掉。”1942年我外公60岁时,亲友在贵阳为他祝寿,吃饭时我母亲和外公坐在一起,很久不声不响,非常拘束,每次上菜来筷子也不动。直到外公去房间里更衣洗手,她才敢动筷夹菜,可见家教之严格。我的四舅生前几乎每年都要从香港回北京和哥哥、姐姐团聚。他曾经对我说过,1948年他和外公一起去了香港,外公1950年回北京时,只给他们留下100港币。让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创出一片天地。后来经过多年的努力,四舅在香港的公司办得很好。四舅说:只有自己有了经济能力,才能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我的四舅周耀康为贵阳清华中学多次捐款。对我们在国内的亲戚也有不少的帮助。外公一直自备汽车为各项公益事业奔走,早出晚归,习以为常。每日午餐自己料理,即使在友人家吃午饭,也必伺机送礼物作为代价。清华同学中有人记得一件事。有一日,我外公忽然对他说:“明天有个约会,我的鞋似乎不太雅观,不知你的鞋合我脚否?”原来他的鞋底已经断裂。外公自奉俭约可见一斑。1950年他准备自香港返大陆时,因手头紧张,曾写信请求在美国学习的二舅儿子周佑康为他筹钱。我外公对金钱看得很旷达,曾风趣地说:“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他1918年自清华辞职离校后,嗣经全体教职员学生联合集资600余元,拟建大钟一具以资纪念,但因款数不足而未果。后来又陆续集资约足千元。经外公提议,将此款入银行,每年以息金津贴品学兼优之寒苦学生。这就是清华校史上有名的“寄梅奖学金”的由来。
外公一向谦虚恭谨,反对自我吹嘘。办贵阳清华中学时,规定不准投稿给报社宣扬清华中学的成绩。清华中学礼堂修建的部分经费是以为吴鼎昌先生祝寿的名义,由吴的好友捐来的。礼堂建成之后,经他提议为之命名为“达公楼”。当时有教师们提出,应该有一座楼命名为“寄公楼”(外公字寄梅),他正颜说:“只要我在世一天,就不许用我的名字命名任何建筑。我死了以后,再也管不了了,那时只好由你们。”多年后,在清华中学才建成了“寄梅图书馆”。

类别: Uncategorized | RSS 2.0 | 评论 |

0 评论

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 Widget Area

    This is widget area, add your widget here from your widget on appereance on your admin pa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