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北京咳”成了城市的流行病

作者: admin
2013年02月08日

一些人来到北京后便会不由自主地咳嗽,离开后咳嗽又自然消失,这被称为“北京咳”。有消息称,“北京咳”这个略带玩笑意味的叫法,近日竟被外国人白纸黑字地印入了旅游指南。(1月15日《生命时报》)
这两天“十面霾伏”的雾霾天气,又给了网友一个展示造词才华的机会。有人称,“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在北京街头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受“北京咳”的启示,这句话其实还可以改为:“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听到你的咳嗽声,却看不见你”。
同一种声音,角度不同,感受不同。辛弃疾有一句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北京咳”对一些人来说,可能同样听出了“丰年”。不是吗?“北京咳”难道不是发展的产物,背后难道没有GDP以及不断增长的财政吗?只是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丰年”,显得有些沉重,而且也不可以持续罢了。
一座有竞争力的城市,应该
是一座“诗意栖居”的城市。1月
14日晚央视节目“谁的霾”称,
据北大报告估算,2012年北京、上
海、广州、西安因为PM2.5引发
过早死的人数,将达8500多人。
一位央视记者自述,其驻京时因
空气污染一度面部肿胀,驻英后病情大幅缓解。当“北京咳”切切实实影响到生命健康时,幸福的含金量会急剧下降。故宫再美,中关村再有发展机会,恐怕也难以吸引到人。可以预计,如果一座城市空气质量持续得不到改善,甚至进一步恶化时,这座城市的吸引力将急剧下降。不仅游客会望而却步,高学历人才也会避而远之。
去年8月11日,陈光标宣布将上北上广设立流动专卖店售卖新鲜空气,每瓶售价4元至5元。当时,是有很多人质疑的。人们不是不相信,而是不敢相信,当有一天,新鲜空气真的需要买的时候,那岂不是意味着环境“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当然,我们也可以不花钱“买空气”,而是直奔那些空气质量好的地方而去。人们今后“逃离北上广”,或许不再是因为房价,不是因为竞争,而只是因为生存环境太差。哭笑不得的背后,不能不担忧城市的光明未来。
专家称,治理PM2.5超标需要“顶层设计”。从过去的经历看,就怕有了“顶层设计”也难于实施到位。不排除会有一些城市,为了保证GDP,为了政绩好看一些,不愿、不敢动真碰硬治理空气污染;甚至还有一些城市,羡慕咳声里的“丰年”。顶层设计重要,环境考核同样重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京咳”印入外国旅游指南是一种警示,既是对发展方式的警示,也是对考核方式的警示。
(作者:乔杉 来源:武汉晚报)

类别: 两岸三地 | RSS 2.0 | 评论 |

0 评论

发表回复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 Widget Area

    This is widget area, add your widget here from your widget on appereance on your admin pa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