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 公 周 诒 春

作者: admin
2013年01月04日

外公周诒春于1883年12月29日出生在湖北汉口。又名贻春,字寄梅,祖籍安徽省休宁县蓝田镇迪岭村周村。我的曾外祖父周聿修以经营徽帮茶叶为业(徽商),19世纪末已在沪经商。还曾在天津设泰昌源茶庄。鉴于当时国家内忧外患,国势贫弱的情况,为了把自己的独子培养成一个通晓中外新世道的人,以能够在新潮流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特专聘老师为他专授英语。1895年,周诒春12岁时被送入美国教会在上海办的圣约翰大学(预科)接受基本训练。在校期间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受到教师颜惠庆(后曾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及学院主持人卜舫济的器重。6年后(1901年)即让他担任该校数理科助教和英文教员。颜惠庆因此而成为外公人生中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人物。1903年,周诒春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该校大学本科,并留校任教。1907年,外公自费赴美国留学,先入威斯康星大学选攻教育和心理学,于1908年(25岁)毕业获学士学位;后转入耶鲁大学进修,获硕士学位。1910年秋学成回国,先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英文、历史教员,后在母校圣约翰及吴淞中国公学教授英语。1911年外公参加了清廷留学生考试(相当于科举制的会试),被授进士,点翰林(当时社会上称这科是“洋翰林”)。而后出任上海复旦公学心理学、哲学教员。在此期间,他与老师颜惠庆保持密切联系,参与了颜惠庆先生主编的我国第一部《英华大辞典》的编辑工作。颜任清政府外务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期间,周诒春亦随从,学到了不少外交知识。辛亥革命后民国成立。外公出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秘书,还曾经担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因此而成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担任过孙中山先生英文秘书的徽州人)。
周诒春与清华学校
清道光年间,清政府为培训派送到美国学习的中国青年,拨清华园正式建立留美预备学堂——清华学堂。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唐国安(首批留美学童之一)被任命为学堂监督,周诒春为学堂教育长(清华校史自此开始,到2011年正好百年校庆)。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学生纷纷请假回家,清华学堂被迫停课。1912年3月30日,清帝宣统退位,中华民国建立。“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即现清华大学的前身),将“监督”改为“校长”,“教育长”改称“教务长”;并裁撤“游美学务处”,将其所有职权划归清华学校,隶属于外交部。4月份,清华学校重新开课,唐国安被任命为首任校长,周诒春为教务长;10月又任命周诒春为副校长兼教务长(外公因此而成为清华学校史上的第一任副校长)。唐国安是1860年第一批留美的幼童,也曾毕业于耶鲁大学。1914年唐国安在病逝前,正式推荐当时正护送留美幼童学生赴美的外公为继任校长。他在给外交部的报告中说:“(周诒春)老成练达,学识皆优,自充任副校长以来,苦心孤诣,劳怨弗辞。国安虽病,该副校长兼理一切,颇能措置裕如。若以之升任校长,必能胜任愉快。”“一年之间,精力耗于校务者半,耗于款务者半,幸得副校长周诒春的得力支持和分担。”在校内同辈众多人才中,我外公早为他所赏识。唐国安病逝后,外公继任清华学校校长。以后的事实证明,他果然不负其所望,出色地完成了许多基础性建设。清华史称此段为“唐、周校长时期”。
1916年,外公以清华学校校长的名义呈文外交部。首先提出要把清华由留美预备学校改办成完全学校,并逐渐扩充学程,设立大学部。他在呈文中指出,清华学校有良好的基础,充足的经费,为图久远之计,将清华逐年扩至大学程度,是学校今后发展的当务之急。否则,到1940年美国退还的“庚款”用完之后,清华经费将难以为继。因此不如未雨绸缪,渐求扩充,早定基础。在外公的心目中,清华应该是为中国培养人才,而不是为美国培养奴才。第二批“庚款”留美生之一的胡适日记中有如下的记载:“周诒春过美之演说(1914年月10月30日)”,“清华学堂校长周诒春过此,此间同学开会欢迎之,周君演说,略曰:‘诸君毕业,可归即亟归,勿久留此。需知中国需才急也……。’周君又言留美归国学生之大病:‘一曰自高身价,二曰不切实用(Fall short of real practicality)。’所以,为了民族教育的独立,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一宏图,外公积极进行硬件的准备。他拟出“理想的清华大学建筑图样”,筹划并主持修建了清华园内迄今仍被校友们视为“校园文化象征的四大建筑”——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和大礼堂。为清华发展成为大学初创了基础。他因此而成为拟定并提出“创办清华大学完整计划”的第一人。
然而,像外公这样一心办教育、正直、清廉的人,很难见容于当时政治气氛污浊的北洋政府。1917年夏张勋复辟,不久,段祺瑞这个亲日派上台,外交部里也是乌烟瘴气。有人抓住外公在清华学校搞基础建设这件事大做文章,向部里诬告他(外公当时在社会上声誉日隆)“妄糜巨款,营私害公”,逼迫他辞职。1918年1月4日,外公以“力微任重,劳顿成疾”为由,忿而辞职,并获批准,将校务移交后即离开了清华。这一年,他的母校——上海圣约翰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所以他的同时代人习惯称他为Dr.Tsur(周博士)。由于我外公的离去,清华学校的大学部延至1925年才得以成立。外公对清华有着很深的感情。我的三舅1914年生于清华。他名字中有一个“华”字。1944年我生于贵阳清华中学,我的名字中有一个“清”字,都是为了纪念清华。外公当年还曾在清华园校门对面100米外买了几间简易农民住房和一块地(几亩)。据说是准备在年老退休后居住,以随时观赏清华大学的发展。只可惜他在清华学校校长任上仅4年又5个月。但他推行的种种措施,奠定了清华以后发展的基础。当时及以后的学生给他们的老校长很高的评价。1921年清华学校建校10周年时,学生表示:我们不必细究周寄梅先生的履历,确实我们承认他是有宗旨有梦想有希望。清华从前享有盛名,以及现今学校所有的规模层层发现之美果,莫不是他那时种下的善因。1931年清华建校20周年,学校纪念刊评价他:“周诒春任职四年余,建树极众,历任校长无出其右”。本世纪30年代前后,清华大学曾经发生过几次“校长风潮”,几位不受欢迎的校长连续被教授会和学生会驱逐离校。这时,师生们想起了他们的老校长,派代表到周诒春家里“劝驾”出山,同时在校刊上发出“请教育部任命周诒春为校长”的呼吁。后因我外公本人坚辞而未果。
(本文剩余部分将转至下期1月25日第10版,敬请关注!)

类别: 文学&艺术 | RSS 2.0 | 评论 |

0 评论

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 Widget Area

    This is widget area, add your widget here from your widget on appereance on your admin pa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