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恐怖袭击后的中国舆情

作者: admin2
2015年11月30日

作者:石雨

 

巴黎恐怖事件发生后,中国国内各大网站立即对此事做了专题报道。各大网站网民的评论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通过对新浪、搜狐、腾讯、凤凰网等门户网站的网民就此事评论的观察,笔者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来自天南地北、互不相识的网民们,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前提下,对同一件事的态度却是惊人的相似,像是恐怖事件后第一反应下的集体无意识:这一切都是美国造成的,法国甘愿跟随美国,活该。并且众口一词,几乎毫无二致。这无疑更令人心惊!

面对着恐怖分子施加于现代文明的深重劫难,面对着电视一遍遍播放的浩劫现场的凄惨景象,在我们的中国网民身上看到的不是对死亡魂灵的悼念与神伤,而是毫无感情的冷眼旁观,而是仿佛扯高声调对大洋彼岸的美国尖锐的咒骂狂喊,还有就是享受一下恐怖分子帮自己出了一口气的报复后的快感。

难以想象,在一再宣扬崛起的中国,这就是那个崛起的大国的民众,这是他们对国门外发生的这种惨绝人寰悲剧事件的基本心态。今天的中国经济已是世界老二了,超过美国只是时间问题。也许看到这一景象所有人心里都会打上这么一个疑问,真到了他们做了老大,为世界制定规则,要领导世界潮流时,这世界将怎么办?

毫无疑问,ISIS如此猖獗的背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难辞其咎。毕竟是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以及伊朗把叙利亚内战纳入逊尼派和什叶派的统治权之争,才催生了ISIS,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伊拉克、叙利亚一系列进退失据的举措给了ISIS生存的不合理空间,赋予了该组织从地方组织转变为全球性意识形态的机会。而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对伊斯兰国家政策层面上的多元和宽容,与来自实际生活中伊斯兰文明与主流的基督文明愈演愈烈的冲突造就了ISIS狂热滋生的病态精神温床,相当数量的恐怖参与者是在欧洲成长的移民后代。不争事实是,他们所最切骨痛恨的,却正是给予他们丰厚福利与自由的软性西方。说得明白些,西方愈显示多样化、宽容、标榜不歧视,越可能激起受施舍者的恨意。

但诚如埃里克·霍弗(Eric Hoffer)在《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中所言,

“令人狂热的原因,不是贫穷,而是挫败感。”“挫败感”在穆斯林信徒中,细算起来,已经弥漫了近八个世纪。自十三世纪蒙古人入侵,之后是英法的坚船利炮,再后来是犹太人,在圣地耶路撒冷建立了以色列。过去800年,这种宗教承载的文明,一再遭受外敌凌辱。美法不过是阿拉伯人沉重的屈辱史上变换的一个新的符号。但面对屈辱,宗教和理性,应该有平衡。 可“伊斯兰国”网络杂志“Dabiq” 11月18日所发布的封面标题是“唯有恐惧”(Just Terror),不给理性任何空间。

在我们了解了伊斯兰国狂热的病理渊源后,对中国网民发出如此言论也就不会感到奇怪了,因为我们与他们有着相似的病理基础,也有着100多年的饱受凌辱的历史,甚至有着施加屈辱的共同对象——西方。正是对西方的开放使得这个民族遭受了难以启齿的凌辱,恰恰也是对西方的开放使得这个民族走出了贫穷与落后的泥潭。当他们穿着华袍渐渐直起了腰,发觉自己头上仍是那个甚嚣其上的西方,他们还在源源不断的向自己施加民主、人权、博爱的压力,压力越大,越可能激起受施加者的恨意。这使得远隔万里毫不相干的两个民族在面对心目中共同的敌人时有了别人难以体会的内心共鸣。

当局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经一个世纪来不间断的宣传,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恶魔化形象早已深入每个中国人骨髓深处。在信息来源不充分的情形下,通过树立这一众望所归的共同敌人,当局借此转移大众的兴趣和口味,以极端的反美行为释放弥漫于全社会的极端的不平情绪。

这样,一方面在公开的场合,政府方面对恐怖袭击进行了公开的谴责,另一方面,在发帖有着严格限制的网络对这类民粹的泛滥又显示了极高的放行度。而这些发出极端言论的“爱国青年”大多生活在社会底层,巴不得天天动乱,以极其出格的极端行径证明微不足道的自己在这个势利社会的存在。以极端来收拾民心,这就是政府的策略;以极端来释放不平,这正是草民的希望。

类别: 标题, 观点&来信 | RSS 2.0 | 评论 |

0 评论

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 Widget Area

    This is widget area, add your widget here from your widget on appereance on your admin pa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