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薄熙來事件的隨想(下)

作者: Admin
2012年06月15日

本報特約評論員 鄧世午
(接6月1日第2版)
当年在国内时, 书生意气,也常常聚在一起骂贪官。不仅骂贪官,还觉得工农干部没水平,外行怎能领导内行?再后来,当年一起骂贪官的人,现在也成了贪官,而且比工农出身的干部贪的更厉害,下手更稳更准更狠。不仅如此,而且以此为荣,比过去的贪官,又升了一个级别。
比较起来,似乎工农干部还淳朴一些,至少,贪起来似乎还有个度。而当今的贪官,动辄上亿。与之相比,从前贪污万元就被枪毙的贪污犯,实在是太冤了。
问题在于,倘若贪官们自己花天酒地,骄奢淫逸之外,还可以把权力和资产传给子子孙孙,“以致无穷”,则他们就可以“摸摸肚子,剔剔牙齿”“以为天下之美,尽在于己”, 那真是完美的结局。但历史证明,中国的变乱,恰恰多发生在少数人最满意的时候,财富最集中的时候,贫富差距最大的时候。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始终没有走出黄炎培当年同毛泽东谈话时所指出的怪圈,今后能否走出?我不敢说。看目前的态势,是很困难的。
应该说,薄熙来还是有想法的, 我之所谓想法,大体是指他似乎有一套自己对国事的看法,并力图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实践之,实现之。他看出了贫富分化所蕴含的社会风险,并想通过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来减轻这种危险,并从而获得政治资本,以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进入中枢,执掌大局,然后按照自己的设计来改造这个社会。
无论他的动机和手段是对是错,他对社会大形势的估计并没有大错。中国的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基尼系数已经到了危险的程度。薄熙来敢跟中央的政策唱“偏调”,大概是他认为他代表了民意。
不过,老百姓的总体生活水平毕竟是比以前提高了不少。就算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很辛苦,毕竟还不至于饿肚子。在目前的态势下,想挟民意而问鼎中央,甚至高调访问某集团军总部,给政府造成压力,显然是荒唐至极。历史上,除非皇帝极端昏庸无能,再加上天灾人祸,民不聊生,最后到了没有饭吃的地步,政府通常还是能维持的。中国的老百姓对于艰难困苦的忍耐力还是超一流的。
无论如何,我还是很佩服薄熙来。不是因为他身居高位,而是因为在目前中国政府里面,他做事似乎很有魄力。打黑唱红,要得罪一大批人,很需要一些勇气。对比许多地方政府已经同黑社会同流合污,薄熙来至少在这方面算是一个亮点。没有多少政府成员是愿意无端得罪那些黑势力的。其次,我认为他在减小贫富差别,提高最基层民众的生活方面,走的方向是对的(尽管方法不一定正确)。薄熙来之于重庆的中低层民众,正如当年毛泽东之于贫穷的工人农民。
当年我阅读张国焘的自传,对于共产党的起家过程颇为感叹。一个地方, 本来一潭静水,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山高皇帝远,那种生活方式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如果没有外力的推动,大概就会按照惯性年复一年地走下去。共产党人一来,马上成立贫下中农组织,建立党支部,发动群众,斗地主,分田地,分浮财,很快就把一块安静的土地折腾得翻天覆地,其结果是有大批的农民加入红军,大批的农民拥护共产党。共产党就是靠这种办法赢得了农民的支持,从而推翻了蒋介石政权。对这样一整套政策的效用,张国焘在自传中所表现的那种自信让我印象太深了。
实际上,薄熙来在重庆所采取的政策,同毛泽东,张国焘等当年采取的那套政策,虽然形式不同,程度不同,本质上是一样的, 都是劫富济贫。
当然,当年红军的劫富济贫,单纯是进行财富的再分配,而无暇关注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而薄熙来所搞的劫富济贫,是他“一手抓生产,一手抓革命的”一方面。
既然是劫富济贫,当然是穷人高兴,富人发愁。我所关注的,不是这种劫富济贫的目的手段是对还是错,而是产生薄熙来的土壤。
实际上,历史人物的产生,有特定的环境,所谓时势造英雄。中国之所以能够产生毛泽东,是因为有产生毛泽东的环境。人民大众太穷苦,而“三座大山”太贪婪,贫富不均,民不聊生,没有毛泽东也会有个其他类似的人物出现,来领导潮流。没有毛泽东,世道也会变,只不过早些晚些而已。有了那个大环境,才会涌现出那么一大批风云人物,聚合在毛泽东周围,成就了扭转乾坤的一番伟业。
无论薄熙来的政策动机是对还是错,至少他指出了一条不同的方法。他的方法未必能解决中国贫富差别太大的问题。但他至少是在努力去缩小贫富差别,而相比之下,老百姓却看不出政府目前对缩小贫富差别所作的努力。
如果政府不大力调整政策,调整贫富差别,减少社会矛盾,让社会更公正,则这个环境下,还会有薄熙来式的人物出现,甚至可能是成批地出现。到了那时候,激烈的变革甚至革命就会发生,甚至也不排除天下大乱的可能性。
中国不需要激烈的变革。中国已经吃够了激烈变革的苦头,天下大乱之时,饿殍遍野,血流成河,千里无鸡鸣,以至于人们慨叹“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激烈的变革所带来的历史创痛太深,代价太大,最好的出路是当权者实行改良式的渐进式的逐步改革,从而使小的矛盾不至于演化成非暴力而不可解决的矛盾,则是中国人民之大幸。
薄熙来的出现,背后体现了一个深层的问题:中国向何处去?远的不说,中国近代史上,多次有过同样的历史阶段,需要问一问这个根本问题。30多年前,处于物极必反的时候,思想界、知识界和政府一门心思要搞现代化,那真是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大量的人力花费在研究现代化的具体步骤,研究现代化应该如何实现,而忽略了或者没有重视现代化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比如环境保护问题,财富的分配问题,弱势群体的权益问题,工人的劳保福利问题,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国有企业的改制问题,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如何改革的问题。如何引进外资的问题,如何平衡引进外资同丧失主权的问题;如何管理控制国有资源的问题。这些问题至今仍然在困扰着中国,所引起的后果已经触目惊心。所以说,在物质财富极大增加,而各种严重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都要好好思考一下,中国今后向何处去?
时代周刊最近有篇很有见地的评论说,邓小平为了推进现代化,提拔的都是技术官员。这些官员,擅长于处理具体问题,但不善于处理根本性的,方向性的,原则性的大问题;文章还说,实际上,过去这30多年,中国政府是把中国当成一家公司那样管理的。
此话很有见地。可以这么说,倘若是从管理公司的角度出发,给中国政府打分,可以打100分。因为公司是靠盈利来说话的。作为一个公司,中国政府极其有效率地调动了所能利用的一切资源,在发展生产力,开拓市场,利用人才,发展科技等诸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也赚取了大量的钞票。实际上,赚的钱已经多到没地方花而去买美国国债的程度,也可以说是多到快像废纸一样不值钱的程度(一笑)。没有一流的管理团队能取得这样的成果吗?
一个公司可以辞退老弱病残,可以压低工资,可以少提供或不提供福利, 尽一切可能压缩成本,从而提高投资回报率。实际上,这似乎确实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奉行的经济政策。
但是,从管理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给这个管理团队打分,恐怕就不能打那么高了,因为这种管理方式产生了太多的问题。这恐怕多多少少同这几届领导人都是技术专家有关系。他们擅长于解决具体问题,而不太善于把握某些根本性的,原则性的问题,特别是管理,使用和控制干部的问题。
我向来认为,一个像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她的领袖应该是一个博通文史的人,不敢说像毛泽东那样博学多才,至少也需要是学文史出身。我的感觉是, 学文史的人看问题眼光会更长远一些。处理一件事,会更多地从其前因后果,历史渊源,可能产生的历史结果或者历史影响着眼。而技术专家恐难有同样的眼光。
看看我们的中央大员,目前学文史的人逐渐增加,这是一件好事。只不过脑子里装了多少历史教训,历史经验, 尚不得而知。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咱们的教育,固然能教育出高考状元,甚至留学状元,但是如果本人不爱读书,不爱思考问题,高考状元以及留学状元的光环,其实也是没有太多价值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比如当年文汇报的总编辑,蹲了多年监狱的聂绀弩,也就高小毕业,但写起文章诗词,真是笔底千钧,文采纵横,当今学文科的博士硕士,又有几个比得上他这个高小毕业生呢?
温家宝总理似乎还读过不少书,所以讲话还有些文采,还能够引经据典,算是一个有一定魅力的人物。
薄熙来其实也是一个有个性有魅力的人物。平心而论,他真的算个才子。他的硕士论文我当年当学生时特意仔细阅读过,讲的是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语言老到,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结论合情合理,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放到人民日报上,光明日报上,外交杂志上,也算是高水平的文章。
薄熙来自己大概也没有想到,他会栽在他一手提拔的王立军身上。
说到这里,我不禁要对王立军表示一点敬意(假定他没有其他罪过)。他并没有因为是薄熙来一手提拔重用了他而对之唯唯诺诺。应该说,他还是很有勇气,有骨气的,敢碰自己的顶头上司, 敢查自己顶头上司的妻子。中国最缺的正是这种硬汉子。至少,假如谷开来真的有杀人罪,没有王立军,大概就会逍遥法外。倘若因为王立军的介入而能把谷开来绳之以法,则王立军应该有功,至于他的功能否抵罪,那要看他的罪有多大,还要看他究竟向美国人透露了多少国家机密。
不过,像王立军这种地位的人,又能够掌握多少国家机密呢?
至于其他传闻,比如王立军窃听中央领导的谈话,我是姑妄听之,一笑置之而已。
(完)

类别: 观点&来信 | RSS 2.0 | 评论 |

0 评论

发表回复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 Widget Area

    This is widget area, add your widget here from your widget on appereance on your admin panel